《生命是什么?》面世几年来,人类的一些科学新发现,印证了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1.2007年3月29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物理评论通讯》近日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法国和美国的物理学家温迪 • 张和罗伯特 • 施罗尔发现:激光能使肥皂水产生一条比头发丝还细,并且超长而稳定的水流。当改变激光角度后,水流就出现了隆起状的弯曲。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第四节《能量》中的一个观点:光子对物质表面的电子有斥力,也就是对原子外围电子有斥力。正是这种斥力推动水分子运动。就像两块磁铁,相同磁极有斥力,靠近时才能把对方推开;相异磁极有吸力,靠近时对方会飞过来。当然,书中证据更充分:几乎所有物质都反射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表明物质外围的电子对光子有斥力。另外,光电材料被光照射时会产生电流,这表明光线直接作用于电子,把电子“斥离”,使其成为自由电子,并在导体中流动,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2.2007年3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3月27日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现在它们距离地球已有数十亿英里远。在这两个探测器远离太阳系时,科学家发现有一股奇怪的力量将这两艘太空船往回拽,这种现象被称为“先驱者号异常”。之所以说“异常”,就是因为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现了较大偏差,实际距离比理论计算距离近了40万公里,即被太阳拉了回来。而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的,现在的情况相反,这种回拉的力量似乎一直影响这两艘飞船的飞行,科学家找不到这种回拉的力量在哪里,有科学家怀疑是否有万有引力新规律在起作用?因为这两艘飞船的飞行是对万有引力的真正检验。
这一现象支持《生命是什么?》中的两个重要的预测:一是惯性会自然衰减。二是依靠惯性飞行的飞行器无法飞出太阳系。这两个观点展示在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第四节《能量》中。运用《能量》中的观点解释“先驱者号异常”现象,异常事件也就不“异常”了,现在简要解释一下:
①先更正一个事实:向两个相反方向飞去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是人类走出太阳系寻找外星文明的最初两次尝试,虽然飞了二十多年,飞到了冥王星轨道之外很远的地方,其中“先驱者10号”离太阳有92.12天文单位,而冥王星离太阳只有39.545天文单位,但这两个探测器远远没有飞出太阳系,太阳系外圈的奥尔特云,外缘离太阳2-5万个天文单位。这两艘飞船按目前速度飞到那里,至少还要5434-13586年,即使到了那里未必就是太阳系的边缘。先驱者号在二十多年的飞行中,速度持续发生衰减,表明这是一种趋势,飞行器将会越飞越慢,还未飞出太阳系速度就会衰减为零。
②《能量》指出:牛顿的万有引力不准确,只能概略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偏差比较大。因为牛顿没有真正了解引力的本质和成因,与引力有关的一些要素没考虑进去。当人类未完全解开引力之谜时,计算引力的公式只能是一种猜测。
③根据《能量》对引力本质和成因的揭示,给出了计算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公式,这个公式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的修正,不仅可以计算宏观物体之间的引力(比如天体),也可以计算微观物质之间的引力(比如粒子),还可以计算两块磁铁、两块石头之间的引力。此外,还可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斥力,不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质。具体含义可参阅书中有关解释。若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宇宙的大一统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的力和所有的场都统一在这个公式中,一个公式就可以解释宇宙。
④《能量》认为:一个依靠惯性运动的天体或物体,速度会慢慢衰减,最终完全停止下来,这意味着牛顿惯性定律是不正确的。比如,在地球上依靠惯性运动的物体,速度会很快衰减,人类归咎于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但一列在真空中的磁悬浮列车,启动后关机,列车不会永恒运动。
⑤《能量》认为:在太阳系中运动的天体,都受到太阳的作用力,其作用力有两个,一个是引力,一个是斥力,引力大于斥力天体飞向太阳,斥力大于引力天体飞离太阳,两者达到某种平衡,天体绕太阳运动。引力来自辐射,太阳辐射被天体吸收,产生引力;太阳辐射被天体反射,产生斥力。每个天体同时受到这两种力的作用。天体离太阳越远,太阳的作用力越弱,包括引力和斥力都减弱,但两者的衰减程度是不同的,斥力衰减快些;引力衰减得慢些,因为天体温度的下降,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相对增加,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相对减少,这意味着飞离太阳的天体速度会发生衰减,慢慢减速、停止并掉头,最终成为一个绕日运动的天体。
⑥《能量》认为:在太阳系中运动的飞行器,由于惯性衰减和太阳回拉,因而所有以惯性为动力的飞行器都飞不出太阳系,只会越飞越慢,最终停止、掉头、回归,成为一个在太阳系外围缓慢绕日运动的天体。除非外部有比太阳引力更强大的天体牵引,飞行器才能飞出太阳系,但目前在太阳系附近找不到这样的天体。
3.2007年3月10日《参考消息》报道,2、3月份英国的《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科学》杂志发表了几个科学家的研究报告,他们研究了两个分别宽约1.5公里和114米小行星,发现阳光可以使小行星加快旋转。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中的两个观点:一是太阳对绕日运动的天体有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量来自包括阳光在内的太阳辐射。二是绕日天体的自转,直接来自天体内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这些粒子的运动方向之所以不同,归根结底在于吸收太阳辐射和反射太阳辐射的不同。
4.2006年4月7日和12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4月前后,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美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在加拿大地区发现了长有脚的鱼类化石,即发现了水栖动物与陆地动物之间的中间环节,这种被称为“提塔里克”的鱼生活在3.75亿年以前。这一发现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这个发现也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三章《人类的进化》中,对人类祖先的推测,与书中人类十大祖先之一的两栖动物“四脚鱼”完全一致。
5.2006年7月31日《参考消息》报道,7月29日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后宣布黑洞可能不存在。一个由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科学家鲁迪• 席尔德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在《天文学杂志》上宣布了这个新观点,并对《新科学家》杂志表达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与《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中的观点一致。《生命的基础(二)》认为按当前人类对黑洞定义,黑洞是人类臆想出来的天体,推测黑洞可能是在人类视力之外的星系。
6.2006年10月14日《参考消息》转载10月8日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弦论遭遇空前危机,这一理论曾被科学界推崇为最有发展前途的理论,认为有可能解决宇宙的大一统问题。现在,许多科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开始担心这一理论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美国最新出版的两部著作对弦论的根本依据提出了质疑,书中称,弦论完全不能为人类揭开宇宙之谜,是伪理论。
这一观点与《生命是什么?》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生命的基础(二)》一章《能量》一节中,有明确表示:弦论是科学走进了歧路,是当今理论物理科学最荒唐的事情。当然,当今顶尖科学家研究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研究行为本身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只是走错了方向并得出了荒唐结论。
7.2006年11月11日德国《世界报》转载英国《自然》杂志报道,法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中存在一种500万年前的古老病毒的基因,这种叫逆转录酶的病毒500万年前进入人体,并巧妙地把自己的遗传基因嵌入人类细胞的基因中。人类DNA中大约有100000个片断与逆转录酶病毒很接近。科学家估计,人类基因组中约有8%是由这种病毒的DNA组成。这一发现证明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人类DNA是不断进化而来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的DNA是由自然合成的,后期的DNA是由自然、细胞共同创造的,现在人类也参与了合成和创造DNA的过程。目前许多转基因动物、作物和微生物,都是人类改造基因的结果。现在人工制造的基因最高纪录为3万个碱基对,这个纪录将会不断被刷新。
8.2007年5月2日《广州日报》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特德 • 伯杰,在大学的一个顶级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实验:通过硅片、电线和长针,向一小块老鼠大脑切片传送电流脉冲,大脑切片接收到电流信号后,在屏幕上显示出相应的脑电波,这些脑电波的频率与图形,几乎与所传送的电流脉冲一致。另外,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约翰 • 多诺霍开发的“大脑之门”技术,植入脑部皮层的芯片能收集神经细胞发出的电流指令,转换为机械手的简单动作,实现意念控制假肢做动作。
上述两项技术证实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是通过神经传送电流(即生物电)来做功的,包括感觉、记忆、思想、感情、欲望和行为都是在电流刺激下发生的,电流分为上行电流(传向大脑)和下行电流(传向肢体)。换句话说,电流是生命活动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无数电流在体内流动,因而人可以说是一台额定电压为36伏的电器,超过36伏某些元件就会被击穿烧毁。在一定程度上说,电脑的工作原理与人脑的工作原理,大体一样,没有根本区别,都是电流做功。
9.2007年5月30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天文学会最近在火奴鲁鲁的一次会议上披露:去年人类发现了28颗围绕其他恒星运动的行星,这批行星的发现使太阳系外已知行星数量达到236颗。鉴于此,研究小组组长、美国天文学家马西表示:我们开始了解,我们的家园在宇宙中并不罕见,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绝非独一无二,在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中,其中10%可能有适宜生命居住的行星。宇宙中有数千亿个星系,其中可能有数十亿颗行星与地球类似。
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几乎每颗恒星都拥有行星系统,其中某个距离适中的行星与地球类似。其根据来自书中对行星起源的分析:行星由恒星向外喷发出来的物质凝聚而成,并不断缓慢地向恒星坠落,最终会落入恒星重新“回炉”,在落到适当距离时,行星环境就与地球类似,因而有机会孕育出生命,这也许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和现象,生命的基本形式是基本生物,有些行星可以产生与人类相似或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见《生命的基础(二)》和《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两章)
10.2007年5月29日《广州日报》转发新华社电:英美等国科学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妇女体内的四种基因发生变异可导致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增加。这四种基因是:FGFR2、TNRC9、MAP3K1和LSP1。有关这项研究的三篇学术论文5月27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和《自然遗传学》上。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十五章《基因的本质》中的一个观点:人体细胞的癌变,都是因为基因的变异,基因的变异首先在某个部位表现出来,形成包块,因而癌是全身性的病变。
11.2007年5月30日《广州日报》报道:一个国际科学小组报告说,他们利用取自人类禽流感病毒幸存者体内的白细胞培育出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不但能保护实验鼠免受H5N1病毒的入侵,而且还能压制已被感染的老鼠体内的H5N1病毒。这项研究成果为人类对抗禽流感病毒带来了希望。
这些带有禽流感病毒抗体的白细胞,来自越南的四名禽流感患者,他们经治疗后幸存下来,奇迹的发生也许来自他们体内的特殊抗体,科研人员从这些患者的白细胞中发现了四种对H5N1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抗体。这一研究成果5月29日刊登在网络开放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 •医学》上。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十五章《基因的本质》中的一个观点:人类DNA中不构成基因的所谓“多余”的碱基系列,能够针对外界入侵的病毒、病菌等病原体,合成相应的特殊蛋白质对抗这些病原体,每一种特殊蛋白质至少能破解一种病原体,这些特殊蛋白质就是某种抗体。从潜能来说,人类细胞也许能合成几万至几十万种特殊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足以对付地球上所有的病原体。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功能发生了退化,不能及时合成足够的特殊蛋白质对抗病原体,以至于产生抵抗力之前就被病原体打垮而死亡。不过,有些人这种功能退化得不多,或在入侵病原体的刺激下,相应的碱基系列容易被激活,因而能合成较多的特殊蛋白质。
在非洲发现对艾滋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妓女,以及天花等许多疫苗的接种,使人类具有某种特殊的抵抗力,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当然,人类DNA链中构成基因的碱基系列,也能合成各种蛋白质,但迄今没有发现人类基因具有合成上述各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尤其不能合成对抗艾滋病毒、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不然人类就天然具有对艾滋病、禽流感的免疫力。适时开放,活跃工作,发挥特定功能的碱基系列,就是所谓基因,或说只要具有这些特征就会被认定为基因。既然人类基因不能合成这些特殊蛋白质,合成这些蛋白质的就只能是那些“多余的”碱基系列。
12.2007年7月4日《广州日报》转载新华社电,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美国最新一期的《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两种人源抗体能够阻断非典病毒,一种名为S230.15的抗体是在一名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的,另一种名为m396的抗体是从1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抗体库中发现的,这两种抗体均可附着到非典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上,进而发挥效力。刺突蛋白是协助非典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关键“工具”,在抗体作用下,非典病毒在人体细胞外面不能有效与病毒受体结合,完全失去进攻能力。
这一发现,也印证了上述12条中的一系列观点。也就是说,人体具有合成特殊蛋白质对抗特定病原体的潜能,这种能力几乎是全能的,几乎能对抗地球上的所有病原体,合成这些特殊蛋白质的很可能是细胞核中DNA链中的“垃圾碱基对”。
13.2007年7月14日《广州日报》报道:“物竞天择不用十万年,热带蝴蝶一年完成进化”。研究人员2006年初对南太平洋萨瓦伊岛蓝月蝴蝶进行研究的时候,公蝶的数量只占蝴蝶群的1%,但到了当年年底,也就是在相当于蝴蝶繁衍10代的一年时间里,公蝶数量已经爆增到占整个族群的40%。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抑制基因”的增殖抑制了沃尔巴克氏体菌的生长,这种菌可从母体传给胚胎,并让公蝶胚胎在孵化前被杀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斯文恩 • 查莱特说:“据我了解,这是人类所观察到的最快速的进化。”
意思是说,公蝶胚胎在孵化前就大量被沃尔巴克氏体菌杀死,剩余的1%公蝶迅速进化成对沃尔巴克氏体菌有抵抗力的公蝶,数量在短短的一年就爆增到占整个族群的40%。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三个重要观点:一是生物的进化,每秒、每分、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发生,只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而已。二是生物的进化过程可快可慢,这取决于环境变化的快慢,环境变化快进化就快,环境变化慢进化就慢。当环境发生突变时,生物的进化也发生突变,突变可以在很短时间之内完成,其速度可以用“一夜之间”来形容,一年、几年、十几年,或略长一点时间,就可以由一种生物演变为另一种生物。而微生物的突变,几个小时就足够了。三是生物的进化,不是一个种群缓慢发生变化,而是某个个体发生突然变化,若这种变化正好适应环境,得到环境的支持,其后代就会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在这里也可以说,上下两代之间就是两个物种的分野,从一个物种进化到另一个物种,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完成。
14.2007年7月24日《广州日报》报道,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物理评论D》上撰文指出,黑洞是不可能存在的。美国物理学家Lawrence Krauss 和同事构建了一个数学公式,能够证明黑洞不存在。Krauss 表示,没有人真正见过黑洞。另一个天文学家Kimberly Weaver评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真正探测到“霍金辐射”,找到黑洞蒸发的证据。
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观点,书中认为按人类目前定义的黑洞并不存在,黑洞有可能是人类视距之外的星系,这些星系的光线和无线电波均不能到达地球,使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都无法探测到,但这些星系周围的天体或物质会受到影响。
15. 西班牙月刊《趣味》2007年8月号文章介绍,有些人在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的刺激下,产生色彩的感觉。克里斯蒂娜手指触到钢琴琴键,就感到一股强列的色彩冲击全身。路易斯看报纸时,看字母A是蓝色的,D是绿色的,H是黄色的。
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人的感觉只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化学反应,在外界不同物质或信息的刺激下,在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感觉。若能诱发这种化学反应的发生,不需要外界物质或信息的刺激,也能产生同样的感觉。
这是人体基本生物即细胞所设计的,细胞也可以把人的感觉设计为:一缕强光射入,就像惊雷炸响;一曲轻歌飘入,犹如花香袭人。不过,细胞不是这么设计的,人就没有这种感觉。但有些动物则有,蝙蝠听到超声波就可以在大脑产生图像,也就是说,可以听到声音产生图像。
少数人有类似功能,是因为细胞有意或无意设计错了,使某种物质或信息引发了与众不同的另类感觉。或者,神经线路设计错了,电流信号进入了其他感觉的领域,引发了其他的感觉。
16.《参考消息》2007年8月21日报道:科学家正接近创造人造合成生命。即用人工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活的细胞来。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生命是可以用人工方法制造的,不仅是细胞,一个动物乃至一个活人,都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创造出来。
不过,现在所谓的合成人造生命,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合成,只能说是创造出经人类改造过的生命。真正的合成生命,应从合成DNA做起,把单个核苷酸分子串在一起,形成一条人造的DNA链,这才算合成了人造生命。但这不是难事,单个核苷酸稍加帮助就会串成一条DNA链。
17.《参考消息》2007年8月28日报道,德国两个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后宣布,他们在实验中做到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打破光速。
若真如此,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将被推翻,因为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光速不可打破的基础上的。
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两个观点:①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②光速不是极限。
18.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07年10月27日报道,由科学家阿尔贝里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澳大利亚肺鱼的研究后,发现的基因证据显示:陆地脊椎动物手指和脚趾是由鱼鳍进化而来,也就是说,人类的手指和脚趾是由鱼鳍进化而来。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人类的进化》一章中的一个观点: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椎动物的手与脚起源于鱼鳍。
19.2007年11月22日《参考消息》、《广州日报》分别报道:美日两国的两个科学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取得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通过基因技术使皮肤细胞逆转成为干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在11月20日分别发表在权威科学杂志《科学》和《自然》上。
这一科研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衰老的本质》一章中的一个观点:人体细胞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加以改造,使之逆转成为干细胞,然后再诱导发育成为人体器官或组织。这样就可以随时更换病变或衰老的器官,延长人类的生命。
20.《广州日报》2007年11月30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利用人体骨髓干细胞培育出精子。这一科研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性的本质》一章中的一个观点:人体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在人类的帮助下,充当精子的角色,承担精子的任务。不过,被指定执行这一任务的细胞,无论是什么细胞,无论在哪个位置,都得叫做精子。
21.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07年11月28日报道,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出能抵御癌症的老鼠,这一成就源于英国医学院教授维韦克• 兰格内卡尔及其科研小组在前列腺中发现的一种被称为“par-4”的肿瘤抑制基因。研究人员发现,par-4基因能杀死癌细胞,但不会损害正常细胞。
在这里先纠正一个错误,基因并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基因还没有神奇到这种地步,基因不是武器,更不是万能的,没必要把基因神化。当然,基因也许可以合成某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也许可以杀死癌或抑制癌。
《生命是什么?》认为,人体基因和人体“垃圾基因”能合成几万甚至几十万种特殊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能对付某一特定的病菌或病毒,保障人体不生病或生病不致命。只是出于种种原因,有些基因处于睡眠状态,需要激活这些基因,才能重新发挥作用。一旦这些功能得到恢复,医院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现在的动物并不需要医院,人类是动物时也不需要医院,就是因为体内有这种机制的保护。当人体内出现变异细胞——癌细胞时,人体免疫细胞就会视同外来的病原体,合成某种特殊蛋白质,加以杀灭或抑制。
22.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07年11月28日文章说,最新发现表明,金星可能流失了大量的水,流失的水量可能至少与地球海洋中的水量相同。
这一科学发现或推论,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书中《生命的基础(二)》一章认为,九大行星是在太阳系边缘孕育形成的,然后不断发育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向太阳坠落,最终落入太阳重新“回炉”,然后分解成各种粒子,再以太阳风的形式向外喷发,到了太阳系边缘凝聚成团,孕育成新的行星。因此,外行星是内行星的过去,内行星是外行星的将来;地球是金星的过去,金星是地球的未来。金星过去当然有大量的水,只是靠近太阳后受热蒸发了。研究表明,火星现在也有一定的水量,主要集中在两极及地下,以水冰的形式存在,若全部融化并均匀分布到火星表面,就会形成一个十米厚的水层。若将来火星下降到地球轨道,也会拥有与地球相当的水量。
地球轨道及附近空间,以及这一区间的天体,是太阳风中的粒子合成水的主要区域。每天向地球坠落的流星,解体消失得相当快,绝大多数应当不是陨石,也许是冰块,问题是冰在高速坠落中会起火吗?若不能起火,就是冰块中夹带的杂质在燃烧。
23.《参考消息》2007年12月12日刊载法新社美国芝加哥11月10日电:今天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进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现代人类的进化速度比一万年前冰川期快100倍,这使得不同种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研究成果建立在一项国际基因组计划进行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家小组对来自四个不同种族的270个人的DNA进行研究,观察遗传变异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会如何随着时间演变。而当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人类进化已经变得很慢,甚至在现代人身上停滞了。
这一科学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人类的进化》一章中的一个观点:人类的进化从来没有停止过,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进化的速度与环境变化的速度相匹配,环境变化快进化就快,环境变化慢进化就慢。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大大加剧了对环境的影响,使环境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变化,其主要依据是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人类也相应发生了最快的进化。进化的结果是人种与人种、民族与民族、人群与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趋势加快,区别越来越大,最终演变为若干个物种。一对双胞胎的后代,几百万年之后也有可能演变成两个物种,就像猪与人一样,在几千万年前也有共同的父母。
24.2007年12月2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一项进展是:对人和老鼠的研究都表明,记忆和思维源自大脑的海马区,该区是记忆的一个关键中心。
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展示在《记忆的本质及方法》和《思维的本质、方法、培养和开发》两章中:大脑有一个记忆和思维控制中心,这个中心位于脑干附近,很有可能就是海马体,记忆和思维信息在这里加工整理后,输送到大脑皮层“展示”出来。
25.2008年1月3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卡里姆 • 纳耶尼亚成功地用女性人类胚胎培育出精子细胞,此前他曾用男性骨髓细胞培育出精子,成为重大新闻,下一步他将用女性骨髓细胞制造精子。
这一科学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两个观点,在《性的本质》一章中展示的观点认为:①在遗传上男性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男性照样可以遗传,只是后代老化得更快而已。②人体任何一个细胞,在人类的帮助下,都可以履行精子的职能,起到精子的作用,不过承担这种功能的细胞,无论在哪个位置都得叫精子。然而,由这些“业余精子”授精发育而成的生命,会存在生理缺陷,除非生命科学发展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程度。
26. 美国《纽约时报》2008年1月15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米格尔 • 尼科莱斯博士领导的一个实验小组,把电极植入一个猴子的大脑,把捕捉到的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手伸和抓的动作,即让猴子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做动作。另外,还成功让一个在美国的猴子用意念控制远在日本的一个机器人行走。
这一实验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人的神经实际上是电流通路,起到了电线的作用,通过神经的电流有上传电流和下传电流,上传电流是全身向大脑传送感觉信号,下传电流是大脑向全身传送动作信号。
人类早就知道人体内有生物电,也发明了心电图、脑电图等机器,但只是认为生物电是体内生成的一种副产品。人类也早就知道人体内有神经,但却不知道神经是如何工作的,弄不明白神经的工作原理,其实一切就这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一台额定电压为36伏的电器。比如,人眼就是光电转换器,把光子转化为电子,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向大脑,由大脑把视觉信号转化为视觉图像。有科学家给盲人的眼睛装上光电转换器,把收集到的光子转化为电子,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向大脑,使盲人重新恢复视觉。
让猴子用意念控制机械手或机器人,这个成就是伟大的,是一项开创性、革命性的工作。不过,从理论上看,这在技术上是不难做到的,人类有能力让任何一种电流脉冲转化为任何一种机械动作,只要把这种信号与某种动作相匹配就行了。尼科莱斯博士了不起之处在于,他把猴子大脑产生意念的电流脉冲加以区别,即把“伸”“抓”“行”“停”等意念产生的电流脉冲加以辨别,再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动作。
27.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08年3月3日报道,雏菊会结出两种果实,一种较重,会落到母体附的地面上;另一种较轻,会被风吹到离母体较远的地方。法国科学家把生长在城市人行道两侧“树坑”中的雏菊与郊外的雏菊做了对比,发现城市中的雏菊结出的重果实多,以便落到树根附近的泥土里发芽生长;结出的轻果实少,因为会被风吹落到混泥土路面上。这表明,城市中的雏菊在面临不断扩大的混泥土地面时改变了繁殖策略。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植物也拥有智慧,植物的智慧就是细胞的智慧。能根据环境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这就是智慧。
28.2008年3月29日《广州日报》转载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位于夏威夷的“斯匹策”望远镜和“凯克Ⅱ”望远镜,发现距地球391光年的AS205A恒星和457光年的Dr Tau恒星,它们周围的行星刚刚开始形成,目前还是一些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团,其中存在大量的水分子。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揭示了行星的起源:行星是由太阳风吹出的物质凝聚而成的,早期的行星是一个大气团,在太阳系的边缘缓慢绕日运行,可称为巨型气体行星。这些巨型气体行星不断收缩壮大,轨道不断下坠,最终形成以液态和固态物质为主的行星。这些行星存在大量的水,厚厚的水层包裹着行星(当然外层还有更厚的液态氢包裹着),随着轨道下坠、温度升高才慢慢干涸,现在的地球被蒸发成为“半干”的行星,过去地球的表面是完全被水覆盖的,将来的地球则会演变成一个干涸的行星。
29.2007年11月1日中央电视一台报道,我国发射的常娥一号探月卫星,受月球引力不匀的影响,轨道呈现高低起伏状态,而且每一百天轨道下降50公里,因而每50天要靠发动机恢复原轨道。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①天体引力不是来自天体中心(如地心),而是来自天体的各个部分,厚的地方比薄的地方引力更大,直径最厚引力也最大,确切说是引力辐射最大之处引力最大。
②惯性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会自然衰减,也就是说牛顿的惯性定律是错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也会自然坠落,但人们认为是太空中的稀薄空气阻力造成的。月球上空是没有空气的,而月球卫星轨道在短时间内大幅下坠,说明月球卫星惯性自然衰减,若能保持速度是不可能下坠的。
③任何一个绕中心天体运行的附属天体,如绕行星运行的卫星,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等,轨道都会缓慢下坠,最终会坠落到中心天体上。除非外部有更大的引力,如来自太阳对月球的引力。
④附属天体之所以绕中心天体运行,在于中心天体周围有一个旋涡能量场,对于引力而言就是旋涡引力场,是天体发出的引力辐射旋转形成的引力场,中心天体旋转慢带动附属天体旋转的能力就弱,如果中心天体是不转的,那么附属天体就直线下坠了。月球自转速度很慢,27天转一圈才转一圈,带动卫星旋转的能力较弱,因而常娥一号每天下坠500米,远远大于人造地球卫星的下坠。这表明旋转慢的天体下拉力量大,也印证了旋涡能量场、旋涡引力场的存在。
⑤由于月球自转较慢,沿自转平面散发出去的引力辐射较小,因而从长远来看是拴不住卫星的,这正是月球没有卫星的原因。不过短命卫星还是有的,人造月球卫星就是短命卫星,但与其看成是短命卫星不如看成是一圈圈逐渐向月球坠落的人造天体。
30. 英国《每日电讯》网站2008年5月7日文章报道,斯特林大学的安东尼 • 利特尔博士和同事在《第一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美貌意味着基因优秀。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外表端正,细胞内的基因就标准。(见《欲望的本质》一章)
31.《华盛顿邮报》网站2008年5月5日报道,牛津大学的彼得 •霍尔与化学家里斯蒂亚娜 • 蒂梅尔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从候鸟的眼球中分离出一种名为“蓝光受体”的分子,这种分子似乎具备产生指南针作用所需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如果他们的研究是正确的,鸟类也许可以看见磁力线,就好像人类能看见马路中的分道线一样。
这一研究是与《生命是什么?》中的研究相符的,书中认为,磁是一种辐射,是电磁辐射的一种,这种辐射源于质子。而地磁是地球一极云集大量质子,由这些质子释放出大量辐射,被地球另一极云集的大量电子吸收,在两极之间运行的辐射就是所谓的磁力线。(见《生命的基础(二)一章)
因此,若候鸟眼中有某种特殊的结构,能看见磁力线也是很正常的,就像人类能看见光线一样。
32.《广州日报》2008年5月31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伊琳娜 • 阿尔希波娃和马修 • 梅塞尔森等人从事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无性繁殖的微生物蛭形轮虫,能够“偷取”其他物种的基因,选取其中有益的、排除有害的,合并变异后形成自己的基因。
这一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基因是不断进化而来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的DNA是由自然合成的,后期的DNA是由自然、DNA自身和细胞共同创造的,现在人类也参与了合成和创造DNA的过程。
33.《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5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在夏威夷冒纳凯阿山顶观测到太阳系外3 颗新的行星,这是人类直接捕捉到太阳系外的行星,这是三颗气态行星,环绕着一颗距地球130光年的恒星HR8799运行。
这一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推测:在恒星的外围存在巨型气体行星。当然,太阳系也存在巨型气体行星,所有液态行星和固态行星都是由气态行星演化而来,气态行星是行星的婴儿阶段。
显然,许多行星都存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属于什么“态”的行星,主要看哪种“态”是行星构成的主体。
34.2010年3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的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一个巨大彗星坠入太阳前最后几小时极其壮观的景象。(见《参考消息》2010年3月15日)。另外,据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披露的信息,哈勃望远镜观察到银河系一颗行星正在被它的恒星吞食,其公转轨道已经下坠到每24小时公转一圈的极近距离。(见《参考消息》2010年5月26日)。此外,还有公转一圈用时更短的行星,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巨蟹座55e行星,围绕恒星绕行一圈的时间为17小时41分。有科学家指出,围绕白矮星、脉冲星和一些更小恒星运行的行星,公转周期可能只有三小时(见2010年6月2日《参考消息》)。
这几次伟大观察,足以印证《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科学结论: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最终会坠入恒星。这意味着未来人类要向高轨行星转移或把地球轨道提拉起来。
35.2010年8月10日《参考消息》报道,台湾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胎儿脐带血管里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加入2个非致癌性基因,成功将内皮细胞转变成万能干细胞,且免除有致癌风险的基因,研究成果和国际干细胞研究同步。早在2006年和2007年,日本和美国分别宣布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种干细胞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相差不多,因此被称为万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这些研究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普通细胞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逆转为万能干细胞。
36.2010年8月28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邮报》图片及文字报道:科学家最近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海底拍到一条长有“四条腿”并会“走路”的鱼。
《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三章《人类的进化》中有一个观点:人类的第六个祖先是四脚鱼,四个脚由鱼鳍发展而来,四脚鱼是所有陆地四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四脚鱼的存在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这一观点。
这表明:①脊椎动物的四个脚由鱼鳍发展而来。②生物史上的确存在四脚鱼,现在发现的只是活化石而已。古老的四脚鱼之所以存在,按《生命是什么?》的观点,是因为它们的生活环境几亿年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确海洋环境是变化最小的。只是它们的一个分支上陆发展了,随着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分支也发生巨大变化。
《生命是什么?》认为,四脚鱼生活在靠近陆地的近海,从发现海域来看,这条四脚鱼是生活在靠近陆地的近海。从四脚鱼的形状来看,这四个脚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这条鱼的嘴巴是长在身体上方的,显然捕食的猎物在鱼的上方;这条鱼的背部和两侧长有类似于海草的绒毛,与周围环境接近,以麻痹从身体上方游过的鱼类。这表明这条鱼是潜伏在海底伺机捕捉从上方游过的鱼类。这么一来鱼脚的存在就有必要了,长时间潜伏在海底,有脚才能抓得住海床,以便把自己锚定在一处,不让海水摇动自己的身体暴露目标。有时附近有猎物活动,不便于等它们游到自己嘴边,需要缓慢移动过去捕捉,这样有脚就是最好的了。
37. 据《参考消息》2010年9月27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一个科研小组研制出一种可以同严重脑损伤的植物人沟通的系统,使植物人可以同周围世界取得联系,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控制电动轮椅活动。这一发明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三章《生命的结构》中的一个观点:植物人失去了感觉功能,不意味着记忆功能、思维功能也消失,也就是说,他还活在记忆和思维的精神世界中,因而不能轻易认定他已经脑死亡。
38. 据《参考消息》2010年10月2日报道,美国科研人员找到非常有效的培养人类干细胞的方法,即发明了一种利用人工合成mRNA培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方法,可以更安全、更高效地把普通成体细胞转化为多功能干细胞。这一发明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十七章《衰老的本质》中的一个观点:人类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把普通细胞进行年轻化改造,逆转为干细胞,修复病变的器官和组织,从而大幅度延长人类寿命。
39. 据《参考消息》2010且12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细菌靠砷生存,换句话说,这种细菌靠吃砒霜维生。认为这一发现颠覆了“生命六元素论”(即碳、氢、氮、氧、磷、硫),为人类探索地外生命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物质,有什么物质就有什么化学反应,有什么化学反应就有什么生命。从人类生命或地球生命的视角定义生命,是井蛙之见。比如,在无氧的环境,生命就不需要氧;在无水的环境,生命就不需要水;在高温的环境,生命就需要高温。假如一种生命体以铁水为基础,那么在两千多度的温度下,才是不冷不热的适宜温度。
40.2011年2月14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独立报》网站2月13日报道:美国航天局的太空望远镜“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收集到太阳系边缘存在一颗巨型气体行星的证据,正在等待进一步分析。
这一观点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八章《生命的基础(二)》中的一个预测:在太阳系边缘存在巨型气体行星(书中有附图)。
41.2011年4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28日文章,美国科学家追踪研究了652名健康的印第安人在21年内新陈代谢速度与寿命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体内固有新陈代谢节律快的人衰老也快。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十七章《衰老的本质》中的一个观点:新陈代谢节奏快(指固有节律,而非细胞衰老后被迫放慢的节律),人也老得快、死得快。
更重要的是,这一结论印证了书中的衰老公式:细胞的衰老程度=细胞的分裂代数×历代细胞生存时间之和×细胞非正常受损程度。因为细胞新陈代谢快意味着细胞分裂代数多。
42.2011年6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德国艾滋病人布朗移植了含有抗艾基因的骨髓后,艾滋病毒在体内消失了。这种抗艾基因叫CCR532型基因,这是一种缺少CCR532碱基的有缺陷的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群对艾滋病天生具有免疫力。
在这里先分析一下,CCR532型基因能抗艾滋病毒,其机理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缺少特定碱基的基因,在合成细胞表面物质时,没能制造出能让艾滋病毒粘附的“结合部”,这样艾滋病毒就无法感染细胞了;另一种可能是这种基因能合成某种能够杀死艾滋病毒的蛋白质,这样病人体内的艾滋病毒就被杀死了。病人移植骨髓后全身的艾滋病毒消失,而不是血液细胞不感染艾滋病毒,这显然是这种基因制造出能杀死艾滋病毒的蛋白质。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人类细胞中的基因包括所谓“垃圾基因”,能合成数量众多的特殊蛋白质,用以对抗地球上存在的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包括各种病菌和病毒。
43. 从2011年9月22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科学家“打破光速”》的报道后,全球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的篇幅报道了世界最大的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配合做的中微子测速实验,宣布的光速被中微子打破的科学新发现,这是在来自全球11个国家160位科学家历时三年发射了1.5万次中微子后,向全球郑重宣布的结果,并谦逊地请求全球科学家发表看法和进行验证。
这一科学新发现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引起全球轰动,后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布消息说,实验有漏洞,中微子打破光速的结论取消。不过,《生命是什么?》认为光速不是极限,本书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认为:
光速不仅可变,而且不是极限。①人类所知的几乎所有物质、能量,包括各种基本粒子,运动速度都是可变的,随运动环境改变而改变,光子为什么就可以例外呢?
②任何引力场对光子都有引力,科学实验证实,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被太阳引力拉弯,这说明引力场对光子有引力,既然如此,引力场就能给光子加速或减速。
③已有科学研究证实,光速可以超越。有些粒子从一处到达另一处,几乎是同时到达的,其运动速度已超越光速。
④阳光照射到木炭上,大部分光线消失了,光子到哪去了呢?既没有穿过木炭,也没有反射到天空,而是在木炭内被吸收了,既然如此,就说明光子的速度由每秒三十万公里减速到零。
⑤人类认为,黑洞对光子有强大的吸力,假如太阳质量逐渐增大,体积逐渐缩小,最终成为一个黑洞,那么从太阳射出的阳光,就会逐渐放慢、停止、回头、加速,最终落入黑洞的怀抱。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必然的,除非黑洞对光子没有吸力。
⑥如果有一个坚硬的小天体,人类在其运动方向的尾部,放置无数的小型核弹,每一分钟引爆一颗,小天体就会永无止境地加速,从理论上说速度可以达到无限,超过光速多少倍都可以。这么讲有何依据?当然有,虽然核爆产生的粒子速度都不会超越光速,但小天体无论以什么速度飞行,核弹与小天体的相对速都是零,因而每次爆炸都可以给小天体加速。这样,地球与小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就可以超越光速,甚至达到无限。这个小天体是飞船的话,人类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
科学实验也表明光速可以超越。我做了几个科学实验,物质飞行的速度都达到了两倍光速,不过实验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惊讶,也不激动。现把实验方法公布如下:第一个方法,拿两支手电筒,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照射,两束光线之间的相对速度刚好达到两倍光速。第二个方法,两个人拉开一定距离拿手电筒对射,两束光线相对速度也刚好是两倍光速。第三个方法,打开家中的电灯,向相反两个方向射出的光线,相对速度也是两倍光速。第四个方法,通电话时两人同时轻声唱歌,电话线中向两个相反方向流动的电子,相对速度也是两倍光速。
不必笑我的科学实验太简陋,只需考虑一下实验的科学性。实验错了吗?完全正确。结论错了吗?绝对没错。运动是相对的,单个物质无所谓运动,向相反方向射出的两束光线,彼此光子相对速度都是两倍光速。由此可见,光速极限,光速不变,是多么的荒唐。虽然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尖端,不够复杂,不够笨重,不够昂贵,但丝毫不影响实验成果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前三项实验都是思想实验,不然人家就以为我有神经病了,这些实验已经在不经意中做了无数遍,至少开灯的实验每天都做许多遍,没必要再重复了,最后一项实验倒是实实在在做了一遍。
《生命是什么?》认为:基本粒子是在能量场的推动下向外运动,质量越小的粒子运动速度越快,最小的粒子是原始粒子,原始粒子是构成所有粒子或物质的最小单元。当然,其运动速度也是最快的。所谓能量场就是物质爆发对外释放辐射的场所,这个场所由一个点扩张到极远,但不是无穷远。太阳能量场推动光子走得极远,火柴能量场推动光子走得不远。
44.2011年11月2日《参考消息》转述了发表在《基因与发育》半月刊的一顶重大科技突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让-马克 • 勒迈特带领的团队将90岁以上老人体内的细胞转化为重新恢复活力、与胚胎中的干细胞“难以区分”的干细胞。
这一科研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衰老的本质》一章中的一个观点:人体细胞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加以改造,使之逆转成为干细胞,然后再诱导发育成为人体器官或组织。这样就可以随时更换病变或衰老的器官,延长人类的生命。
45. 《参考消息》2011年11月21日转载英国《独立报》2011年11年19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针对世界一些学者提出的质疑,重新设计实验方法,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错误,结果显示从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地下实验室向大约750公里之外的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地下粒子探测器发射中微子脉冲,两地之间是坚硬的岩石,实验结果重现了中微子超光速的现象,中微子比光子快了约600亿分之一秒。这一结果预示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被推翻,人们可以撕掉自己的教科书了。英国萨里大学的吉姆 • 哈利教授发誓,如果这项实验被验证是错误的,他就吃掉自己的平角短裤。
这再次印证《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光速不是极限,相对论是错误的。
46.2011年12月16日《参考消息》转载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洲肺鱼可以用腹鳍行走并用肺呼吸,因此可能是进化环节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人类的进化》一章中的一个观点:人类进化史上有十大祖先,第五个祖先是四脚鱼,早期的四脚鱼是利用腹鳍行走的鱼,四脚鱼伴有肺的萌芽,是鳃与肺共存期,肺与脚是相伴而生的,肺鱼就是这么一种鱼类。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主要奉献在于发现了肺鱼能利用四个腹鳍在水中行走,并能像四足动物一样交替使用两个后肢。这种鱼相当于活化石。他们的发现几乎完美地诠释了《生命是什么?》中的推测。
47.2011年12月28日《参考消息》转载《韩国先驱报》报道,2006年秋天文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一个编号为2006RH120只有几米长的小行星,被地球引力俘获成为地球卫星,一直环绕地球运行到2007年6月才脱离地球轨道离去。这意味着地球曾经有第二个卫星。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卫星,都是被行星俘获的小行星,因为所有小行星轨道都是逐渐下坠的,最终的归缩是太阳,行星也不例外。这一观点揭示了月球和卫星的起源,也指出了所有绕日天体的归缩。
48.《参考消息》2012年1月13报道,据最近一期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刊载的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丹尼尔 • 库巴斯等人的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该研究小组经使用“万有引力显微透镜”的方法观察六年,观察了几百万颗恒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银河系中行星比恒星多,平均每颗恒星有1.6颗行星。
这一科学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在宇宙中行星数量多于恒星。不过,《生命是什么?》认为,每颗恒星都拥有多颗行星,这是由书中所揭示的行星形成原因决定的,因而可以用太阳系中的恒星与行星之比来推测宇宙行星的数量。丹尼尔 • 库巴斯等人的观察,显然遗漏了许多行星,相信未来天文科学会印证恒星拥有多行星的观点。
49.《参考消息》2012年3月10日摘要转载《自然》论文,美国科学家首次捕捉到分子内原子运动的影像,捕捉到持续不到一飞秒(千万分之一秒)的运动。在这过程中需要将激光射到氮和氧分子上,其光脉冲将围绕其中一个原子运动的一个电子击出了轨道。
这一科学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科学观点:光子对电子有斥力,能将绕核电子斥离轨道。在光电效应中,就是光子斥离在轨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在电压差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50.据2012年3月30日《广州日报》和《参考消息》转载《洛杉矶时报》网站3月28日文章,一个国际科研小组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拉西拉的高精度视向速度行星光谱搜索仪观测了102颗红矮星,发现41%的红矮星都有一颗类地球的岩石行星,其轨道处于“宜居区域”,使液态水可以存在。由此推算出银河系有600亿颗类地行星。
这证实《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几乎每个恒星都存在一颗类地行星。这是根据书中揭示的行星起源机制所作的推测。根据这一理论,科学家发现的宜居行星还是少了一些,理论上应该有一千多亿颗类地行星。显然,因为科学家使用的是视向速度搜索仪,只是观察了向地球方向飞来或飞去的行星而已,有遗漏是正常的。
51. 据2012年5月26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科学新闻网报道:将物体拉向自己的牵引光束是科幻中的一个著名概念,这看起来似乎有违物理学定律。根据爱因斯坦和马克斯普朗克一百多年前的开创性研究,我们知道光携带动量,能够将物体推开。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所的王海峰(音)和他的同事现已证明,可以在现实中小规模地实现牵引光束。王说:“我们的研究证明,只用一束激光产生的牵引光束可以将物体拉或推向光源。”
这项研究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光对物体有斥力和引力,这个物体吸收辐射时为引力,反射辐射时为斥力,光对多数物体既存在斥力也存在引力。
52.2012年6月22日《参与消息》转载路透社消息:近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科学家从新加坡一名康复的革登热患者身上提取出一种可以使该病毒窒息直至死亡的强效抗体,它似乎能够杀死革登热病毒1亚型的所有已知变种。在新加坡获得的这种抗体是从100名康复者身上提取的20万种抗体之一。这有可能成为对付革登热的有力武器,目前还没有治疗革登热的方法。
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体细胞内的基因能合成几十万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对付任何一种病毒和病菌。此前已有报道找到了可以对付艾滋病的抗体,现在又有报道找到了可以对付革登热的抗体,作者也相信在不患癌的家族中也有对付癌细胞的抗体。
说人类基因能合成几十万种蛋白质,也许会让人贻笑大方,因为人体细胞DNA链中只有2.2万个基因, 按一个基因合成一种蛋白质的规则,最多也就能合成两万种左右的蛋白质。问题是,DNA链中95-98%以上的碱基对,被人类认为是不起作用的多余碱基或垃圾基因,正是这些睡眠基因被激活后合成了特珠蛋白质。20万种抗体被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新发现,这足以说明有一部分垃圾基因被激活工作了,也表明垃圾基因的主要功能就是制造抗体。这证实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垃圾基因不垃圾,只是处于睡眠状态而已,如有敌人入侵就有可能被激活,合成特定蛋白质对付入侵的病菌或病毒,这正是垃圾基因的重要功能。这也为人类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充分利用人体细胞中的垃圾基因,就能对抗任何一种疾病。
人体细胞内的基因,除了能合成人体所需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之外,还能生产出大量可用于对抗病毒病菌的蛋白质。此前没人知道人类细胞究竟能生产出多少蛋白质,现在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数字:大于20万。与《生命是什么?》的结论完全吻合。
所谓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这是在人和动物体内,由于抗原或半抗原入侵刺激机体而在细胞中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可逆、非共价、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
《生命是什么?》在此揭示了一个重大真理,这不是胡乱猜测得出的观点,也不是科学猜想得了到印证,而是根据大量生物学依据提炼归纳出来的科学结论:一方面,生物体内从来不存在多余结构(除非是畸形),有某种结构就一定有某种功能。另一方面,人类以往遇到重大疾病时,都能合成相应抗体来对付疾病,如乙肝抗体、天花抗体等。因此,有理由相信地球存在的任何一种病菌病毒,人类细胞都能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来对付,因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定曾经与某种病菌病毒相遇,并找到了对付方法,不然人类生命不可能延续几十亿年(从地球第一个细胞诞生时算起)。
艾滋病抗体和革登热抗体被发现,也说明这两种病毒不是环境制造出来的新病毒,只是以前未发现或被忽视而已。任何一种病毒病菌都有漫长的历史渊源,在这个历史中发生进化或变异是正常的,但万变不离其踪,不可能一日之内就变得面目全非。当一种病毒或病菌发生变异时,人体细胞也会发生适应性变异,不然人类就会在这种病毒或病菌的攻击下灭绝。在人类遭受艾滋病肆虐之后,人体细胞也会发生对艾滋病的适应性改变。
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人类会因此受益匪浅。在《生命是什么?》中,这样的重大发现得到印证的有几十项之多。
53.《生命是什么?》根据太阳系的构成得出科学结论:行星及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都是由恒星喷发出来的物质凝聚而成的,喷发的主要方式是“太阳风”,行星形成区域在“太阳风”射程尽头。行星形成后,轨道会逐渐下坠,最终坠入恒星重新回炉。因而每个恒星都拥有多个行星,这是恒星系统的基本模式。
2013年1月3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月5日报道,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得出银河系至少有1000亿颗行星的结论,即每颗恒星都拥有一颗行星。该研究团队在分析恒星Kepler-32系统后,得出了有关结论。Kepler-32是银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恒星,大约四分之三的恒星都是这种类型,该恒星拥有五颗行星,大小与地球相近。
虽然他们没有得出每颗恒星都拥有多颗行星的结论,但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太阳系是如此,Kepler-32也是如此,其他恒星系也必定如此,只是因为有些行星太远太小太暗难以观察而已。当你看到两个人都有鼻子、眼睛、嘴巴和耳朵时,不妨推断所有人都是有鼻子、眼睛、嘴巴和耳朵的。
54.2013年6月28日《参考消息》、《广州日报》转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在离地球22光年的“格利泽667C”恒星系中,发明有六七颗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观点:恒星系拥有多颗行星,这是恒系系的基本形式。
55.人类进化模式获印证。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推出进化论以来,人类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一个种群整体渐进式的演化。然而,在考古发现中却总不能找到“缺失的一环”,似乎总是跳跃式的发展,从一个物种突然变成了另一个物种。
《生命是什么?》认为,进化是从物种的个体开始的,生物个体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异,当这种变异完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就迅速繁衍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全新分支和全新物种。其他个体的变异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环境变化的,逐渐走向式微或灭绝。由于一个全新的分支数量很少,加上形成化石需要特殊的条件,也就很难被人类发掘得到了,当种群数量足够大时,自然形成一些化石被人类发掘出来,但在进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人类的基因后发现,地球虽然有不同的人种,但基因差异极小,在千分之一以内。按道理,在人类六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应该形成更大的差异,千分之一的差异只能往前推5-10万年,那时的源头只能有5000人。但此前人类数量曾经接近100万人,这100万人之间已经有很大的基因差异了,再一代代繁衍下来,基因差异应该远远大于千分之一。
于是他们认为人类曾经有过大量死亡,95%左右的人灭绝了。继而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到处寻找人类几乎灭绝的原因,终于找到了7.5万年前印度尼西亚多巴火山的爆发,这个超级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长100公里,宽60公里的火山口,也就是现在印尼最大的内湖多巴湖。火山连续喷发7天,喷发出3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地球上空被遮挡90%以上,大半个地球被落下的火山灰覆盖,在马来西亚火山灰厚达7米,印度厚达15厘米,降水减少90%以上,地球降温高达17℃,形成长达6年的冬天,地球进入冰川期,大量生物灭绝,人类只在东非剩下了5000人的一个群体,艰难熬过漫长的冬天,繁衍下来形成了当今人类。
多巴火山爆发无疑会造成人类大量死亡。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喷射出1400亿吨岩浆和600亿吨火山灰,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8000万倍,导致71000人遇难。多巴火山的威力比坦博拉火山还大200倍,足以让95%左右的人死亡。
这一理论很好解释了人类基因为何差异这么小。由东非剩余的5000人再往前上溯,就可以追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现代人类的始祖——智人,比其配偶具有更高的智慧或更强壮的身体。
《生命是什么?》认为,约二十万年前,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某个类人猿的基因发生较大变异,这种变异正好最适应当时的环境,于是得到环境的有力支持,得以迅速繁衍起来,形成了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分支,其他分支逐渐式微或灭绝了。
当然,这个分支的发展也是波浪起伏的,可以发展到一百万人,也可以萎缩到五千人。假如那一百万人顺利发展到现在,人类的差异性要大得多,甚至出现分化出不同的物种也有可能。其实,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等人种,若用更细的标准衡量,也就是不同的物种了。都划归人类,只是因为标准更宽,这样就把不同的人种包容下来了。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关于生物进化的一个基本观点:物种是由个体变异后发展而来的。
人类感觉自己是突然出现在地球的。是的,当这个分支数量极小时,是微不足道,不引人注目,不留下化石的——即使有个别化石也难以找得到;当这个分支枝繁叶茂,铺天盖地时,人类意识到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并成为了地球的主人。这点类似于某个人的降生,在母亲子宫孕育和3岁以前的发育,自己观察和意识不到,当意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存在时,已经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了,再去追寻自己的源头,可以追到一个受精卵。细胞是这样,人类也是这样,细胞与人具有同源性。
不过,多巴火山的喷发导致人类几乎灭绝,还找不到有力证据支持,挖不到那时人类大量死亡的化石,而且7.5万年前地球也没有发生过生物大灭绝。因此,美英学者的理论还有一些遗憾,但不影响《生命是什么?》观点的正确性,无论7.5万年前是否曾经发生过人类大规模死亡,都不影响人类是由一个人发展而来的。或许其他分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因为饥荒或寒冷陆陆续续死亡,不一定非是因火山爆发而死。唯有气候温暖、雨水充盈、植被茂密、食物丰富的东非,才能支持一小群人生存下来。现在地球许多物种,也从几百万数量萎缩到几千,若某个生命体不能发生适应环境的重大变异,这个物种就会灭绝。
56.据2013年8月25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8月22日报道,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家埃米莉 • 斯内尔-鲁德对10种不同哺乳动物头骨研究后发现,栖息在明尼苏达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一些物种的脑部正在变大,以适应人类对其生活环境的破坏。据估算,栖息在城市中的白足鼠和草原田鼠的脑部比栖息在乡村中的同类脑部大6%。另外,栖息在乡村地区的两种蝙蝠和其他动物的脑部也变大了。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动物的大脑及智慧与生活环境成反比,生活环境越恶劣,大脑越大,智慧越高。人类大脑及智慧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
57.2013年9月20日《参考消息》转载路透社电,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初期研究中说,这种称作MX2的基因似乎对人体中的艾滋病毒起到控制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令人极为激动。伦墩国王学院领导这项研究的迈克 • 马利姆说,他们在实验室对人体细胞开展试验,把艾滋病毒引入两种不同的细胞中,其中一种细胞的MX2基因开启,另一种细胞的MX2基因关闭。他们发现,在MX2关闭的细胞中,艾滋病病毒复制并传播;而在MX2开启的细胞中,艾滋病病毒无法复制和传播。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人体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基因,这些基因能对抗地球存在的一切病毒和病菌,只是有些处于休眠状态,需要把它们激活。
58. 据2013年9月28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一名叫沃特的32岁男子四年前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的膝盖以下部分,如今他安装了能用思维控制的假肢。这条腿能破译通过沃特剩余腿部的肌网的电子信号,能理解他想要做的动作,还在膝盖和脚踝安装了马达,帮助他爬楼梯和做其他动作。沃特能令他的机械腿顺畅地坐下、行走、上下楼梯和上下坡,还能在坐下来时用思维改变小腿的姿态。沃特说,他用思维控制的机械腿“能对周围环境以及我想去哪儿和怎么行走作出恰当得多的反应。”
这一科技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大脑是通过下行电流指挥四肢动作的。
59.2013年10月11日《广州日报》:新华社专电,美国天文科学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文章称,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独立漂移、并不环绕恒星运转的气态行星。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研究小组负责人迈克尔 • 刘说,这颗气态行星距离地球仅80光年,质量仅为木星的6倍,它1200万年前形成,被视为同类中新生儿。他说:“我们以前从未看到一个像这颗行星那样在太空自由漂移的物体。它拥有其他恒星周围年轻行星的所有特征,但只是独自在那里漂移。”他还说:“我经常怀疑这种独自漂移的物体是否存在,现在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
《生命是什么?》认为,在太空中存在流浪行星,当接近某个恒星系时就有可能被收容。书中还预测在太阳系外围,存在巨型气体行星,在太阳风射程极限之处,由太阳风物质凝聚而成,是一个巨大的、松散的星体,是标准行星的胎儿期,其缓慢地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不足每秒一公里,并不断吸附周边物质逐渐长大,轨道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加快,最终形成标准行星。由于离太阳太远,又实在太暗,人类难以发现。
这颗流浪行星的发现,虽不完全印证了巨型气体行星的存在,但可以视为部分印证,因为在太阳或恒星外围的巨型气体行星,受太阳或恒星引力较小,随时有可能漂移出去。
60. 人类遗传模式再获印证。据2013年10月13日《参考消息》报道,奥地利科学家发现史前冰人奥兹的19名现存后裔。史前冰人奥兹已有5300年历史的冰冻尸体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被发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法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来自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的血液捐赠者身上提取了血液样本,对3700名血液捐赠者的DNA进行了分析,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冰人奥兹的一个特殊基因变异。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下述观点:①物种的进化不是一个物种的渐进演化,而是从一个生命个体的变异开始的。②生命个体的变异基因,有可能会在精卵结合前被抛弃,有可能会在精卵结合时被修正,若不能抛弃或修正,则会忠实地遗传给下一代。因为DNA的复制机制是原件照抄,有错误复制错误,有变异复制变异,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上文案例表明,变异基因能有效遗传给下一代,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上述两个观点。
61.2013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大脑利用睡眠清理白天思考产生的有毒废物,废物清理是睡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脑细胞在睡眠时收缩,打开神经元之间的空隙,让液体清洗大脑。
这一发现建立在去年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这项研究发现大脑拥有自己的下水管道——脑部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将废物带出大脑。研究人员通过老鼠大脑成像发现,老鼠在睡觉时脑部类淋巴系统活跃程度为平时的十倍。神经胶质细胞在睡眠时收缩,从而增加了脑组织之间的空隙,使得更多的液体流入,把毒素冲走。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这一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睡眠的一个功能是清除垃圾,恢复机能。死去细胞的残片、细胞活动产生的废物,经一天的劳作累积较多,可利用睡眠的机会清除干净,维持细胞与肌体的活力。
62.2013年11月6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科学家研究后发现,银河系中至少拥有88亿颗类地行星,这些行星围绕着类太阳恒星运转,处于既不太冷也不太热、适合生命生存的宜居带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分校的杰夫 • 马西等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寻找行星,他们利用美国航天局的数据进行计算后得出结论,这意味着有88亿个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报告4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这项研究是基于开普勒望远镜长达4年对4.2万颗恒星的观测,以确定那里有多少类地行星。马西小组根据错综复杂的计算得出结论:在银河系中大约五分之一的恒星(大小、颜色和年龄与太阳类似)拥有大小与地球相当且位于宜居带上的行星(宜居带上可能存在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液态水)。他们计算出22%的类太阳恒星拥有类地行星。
马西说,银河系中约有2000亿颗恒星,其中400颗为类太阳恒星。研究报告的另一位作者认为,类太阳恒星有500颗,这意味着银河系至少有110颗类地行星。马西说,按1:5的比例估计,宜居带上围绕着类太阳恒星运行的最近类地行星距离地球大概不到113万亿公里。得出88亿颗类地行星这个数字只是开始,因为他们只是在对类太阳恒星进行研究,而类太阳恒星并非最普通的恒星。
早先的一项研究发现,15%的红矮星拥有位于宜居带上的类地行星。马西说,由此算来银河系中大概有400亿颗类地行星。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恒星系就像太阳系,拥有多个行星,轨道由远到近,其中包括类地行星。这是由行星的起源决定的,这意味着银河系有1000亿个类地行星,其中许多行星拥有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将发现更多类地行星,最终基本印证《生命是什么?》的观点。在《生命是什么?》出版时,人类还未发现一个太阳系外行星。
63.据2014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瑞士和意大利等国科学家发明的义手,最近让一个断肢近10年的丹麦患者重新获得触摸物体的感觉。这种义手手指装有传感器,能通过植入患者残肢的四个微电极,把物体触觉信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患者残肢的感觉神经上,让患者不经训练就能获得物体形状和软硬等几乎自然的感觉。
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神经实际上是导线,是传导上行电流与下行电流的电路。
64.据2014年5月2日《参考消息》报道,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埃曼努尔•皮尔卡和同事正在研究让细菌与人类对话的方法——将光波转化为话语。目前,细菌已告知科研小组它们周围环境的适宜度。波尔卡领导的科研小组为大肠杆菌设计了基因开关,以让大肠杆菌生成多种蛋白质。当热度、酸性和含氧量等因素发生变化时,这些蛋白质会释放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这意味着,如果这微生物感觉太热,它们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科研小组对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进行微调后,这种细菌的光释放量会根椐它们的需求被满足程度出现上下波动。下一步是利用微处理器将光波转化为语言。波尔卡说:“用光语言给问答编码的策略是可行的,这是朝实现与细菌真正对话迈出的第一步。”
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构想:人与细胞是能构用语言构通的,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当然,细菌也是细胞。
65.据2014年12月1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到,距离地球2.6亿光年的IC310星系中心的黑洞喷射出高能伽玛射线时,只用了4.8分钟就穿越了黑洞视界,相当于走了4.5亿公里,而光需要25分钟才能走完这段距离。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关于光速不是极限的观点。当然,《生命是什么?》不认同黑洞的存在,这次观察也没能观察到黑洞,只是观测到星系中心有高能伽玛射线喷出,从而推测星系中心有黑洞。
66.据《广州日报》(约2014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转载《镜报》报道,12岁的俄罗斯男孩尼古拉有一项特殊功能,他可以将硬币、勺子、眼镜吸在自己身上。报道称,尼古拉在一次电击中死里逃生,之后他发现自己变身“磁铁人”。当时,他斜靠在一根灯柱上,不料灯柱上的电线出现故障漏电,他立刻被电晕在马路上。尼古拉现在成了学校里的红人(有附图)。
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中的观点:磁的本质是原子被电离成电子和离子,并分别跑到了物体的两端,而中间分隔带的是原子。
67.2014年12月26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报道,英国BBC报道,科学家成功把人类皮肤细胞改造为精子和卵子,解决人类不孕不育问题。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性的本质》一章中的观点:“人体内每个细胞都有DNA分子,能不能由这些细胞去充当卵子DNA的备份呢?当然可以,不过,被指定执行这一任务的细胞,无论是什么细胞,无论在哪个位置,都得叫做精子。在不远的将来,在人类的帮助下,体细胞也能够承担上述任务,但可能属业余水平,做得不好。而且,体细胞经过多代分裂,比精子要老得多,卵子受精后发生畸形、老化的概率和程度也大得多。不过,若人类先对体细胞的基因进行校正,则可圆满完成精子的任务。”
68.2015年7月19日《参考消息》转载路透社纽约7月17日电,《“新视野”号探测器发回新图片:冥王星年轻地表令科学家困惑》。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的一个观点:行星都是在太阳系的外围孕育的,不断吸纳外围物质生长壮大(小天体与尘埃等),同时不断向太阳方向坠落,缓慢进入更低的轨道,最终归缩是太阳。因此,越是外围的行星,年龄也就越小,冥王星作为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现在不叫行星了),拥有年轻的地表是正常的。
69.2016年2月27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科学家首次造出小鼠精子》,在最近的一次重大科学突破中,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能够用于繁衍后代的精子,这可能标志着男性不育症的终结。中国科学家用小鼠胚胎细胞分化成精子细胞,然后将其殖入卵子,最后培育出健康小鼠。这一技术成就,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人类任何一个细胞,无论来自男子或女子,都可以经过诱导改造后,充当精子的角色。
70.2016年5月2日《参考消息》转载法新社电:《无脑有机体也有学习能力》。文章说,人类一直认为,智力来自大脑灰质,无论是猫还是人。但科学家在4月20日宣布的一项新发现颠覆了人类的这一看法。他们发现,尽管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由独立单细胞组成的黏性物质能够“学习”,以避免受到刺激物的影响。这一由来自比利时和法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的论文中写道:“令人感兴趣的结果显示,学习的迹象能够在单细胞这一层级上出现。”他们在两个器皿中分别盛有一种非常低级的生物类型——多头绒泡菌,在两个器皿中架了一条“桥”供它们爬过去,通常它们能在两个小时爬过去。研究人员用奎宁或咖啡因污染了这座桥,这令多头绒泡菌感到不快,但对其无害。最初,多头绒泡菌表现出明显的退避行为,它们犹豫了,并花了三倍多的时间才通过这座桥,为避免接触到这种令其不快的物质,其路径非常窄。接下来数天内,它们的过桥速度快了很多,这是多头绒泡菌“习惯于”奎宁或咖啡因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表明,这种比人类早大约5亿年出现在地球的多头绒泡菌,它们的学习能力也许早于神经系统的出现。
这一科学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的观点,书中的研究表明:细胞具有智慧,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都具有智慧。智慧是建立在细胞中的某团分子或某个系统中的,很有可能是细胞中的DNA分子。再进一步深究,很有可能病毒、DNA和蛋白质都有智慧。
71.2016年7月5日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谷歌负责虚拟现实技术的副总裁克莱•巴沃尔说:“当你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观察大脑时就会发现,回忆和体验非常接近。”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回忆是化学反应的重燃。即大脑有关区域重新燃放当初感受现实时的化学反应,当然是有重点、有删节的,也是微弱得多的,通常只是重燃视觉和听觉的化学反应。
72.2016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团队研究出光控微流体技术,即用光照射微流体,控制微流体进行各种运动,这项研究成果9月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这一新技术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光对电子有斥力。正是这种斥力,推动原子外围的电子运动,从而带动原子和分子运动。
73.2017年 3月5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沃克网站文章《你在新闻中阅读的研究有半数是错的》,作者赖恩• 布斯尼克。该文说,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 综合》期刊上一篇研究论文最近发现,记者通常只报道初步的研究结果,而省略了后来的元评估研究。初步研究被推翻,他们却很少公之于众。而他们报道的大约半数研究后来都会被后续研究所否定。这篇论文发现,报纸报道的156项研究中仅有48.7%得到了后续元评估研究的确证。当研究人员只关注初步研究时,那么只有34%的研究后来得到元评估研究的确证。
简单来说,就是约有一半的科学研究结论是错的,即使后来被后续的科学研究所否定,也不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了。这正是《生命是什么?》所推测的,在此书的《序》中指出:在人类认为的真理之中,有50%是真理就不错了。
74.2017年 6月7日《参考消息》报道,英国物理科学新闻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控制种子生长的“大脑”》,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植物中的一组细胞具有植物胚胎“大脑”的作用,能够评估环境并决定种子何时发芽。决定植物何时发芽是植物一生中作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发芽太早植物可能遭到冬季恶劣条件的伤害;发芽太晚又可能竞争不过其他较早发育的植物。
今天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报告中,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证明这种在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取舍是由植物中的一小组细胞控制的,它们的运转方式类似于人类的大脑。这些科学家指出,植物的这一“决策中心”名为阿拉伯芥(又名拟南芥),包含两种细胞,一种能够促进种子休眠,另一种则可以促进种子发芽。这两种细胞通过移动的荷尔蒙进行交流,类似于我们的大脑在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时的机制。
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植物也存在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不是假说,而是有充分的论据和论证,植物也存在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不是假说,而是有充分的论据和论证,在《人的本质》和《生命的形式》两章对这个问题论述较多,长达五千多字,用大量事实说明植物有大脑和神经系统,可能其他章节也有论述。也就是说,植物有大脑是首先由《生命是什么?》发现的,是该书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即使只是假说也很重要,若假说被后面的科学家证实,也能获诺贝尔奖。就像希格斯玻色子一样,希格斯提出假说,后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实验印证,希格斯就获得诺贝尔奖了,这是前几年的事。在生命科学领域,植物有大脑的观点属重大科学发现,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我的科研成果当量(新词)是100个诺贝尔奖。即可以找出一百个诺贝尔奖,也就是说在《生命是什么?》、《国宝级科学论文》和《平衡经济学》中可以找出一百个诺贝尔奖,这三部著作有220多万字。作为原创科学论著,这个数量也是很多的。另外还有几十万字的论文,涉及多个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能找出几十个诺贝尔奖;在经济科学领域,也能找出几十个诺贝尔奖。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数分量不足,枝枝叶叶,鸡毛蒜皮,《平衡经济学》中的139篇论文,几乎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驾驭方式和调控方法,几乎每篇都重于鸡毛蒜皮。全新观点1649个,在这些观点中找出几十个诺贝尔奖也不难,甚至一个有分量的新观点就应获诺贝尔奖。其中不计其数的主张和建议被政府采纳形成政策,这分量就比诺贝尔奖重得多,因为影响的是一个国家,造福的是亿万人民,创造的是万亿财富。我无所谓什么奖才敢这么说。我的意思,人类应重视我的科研成果,不要错失或丢失了。
75.2017年2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他发现了一毫米的人类远祖至亲》,这篇由中国科学家韩健等人完成的论文,最近发表在《自然》期刊上,并作为《自然》的封面。这一科研成果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三章《人类的进化》中关于人类祖先的观点,认为人类有十大祖宗,或说可归类为十大祖宗:第一个祖宗是一粒肉,第二个祖宗是一团肉,第三个祖宗是一条肉……
76.2017年7月25日《参考消息》转载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动物强大免疫系统会迅速生成特殊的抗体,从而让艾滋病病毒无法发挥破坏作用。奶牛具备抗击艾滋病的“不同寻常”的能力,并可能握有疫苗的线索。注射了艾滋病病毒蛋白的牛在35-50天内就作出免疫反应,产生bNAbs抗体,所以奶牛不会患上艾滋病。10-20%的艾滋病人也具有这种能力,但需要两年时间才能产生抗体,那时艾滋病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这一科学新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十五章《基因的本质》中的观点:“在人体细胞的DNA分子中,还有数量庞大的“多余”碱基,这些碱基序列不被称为基因,或被称为垃圾基因,但有可能也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基因,可以合成几十万至几百万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可以用来对抗一种特定的微生物,例如对抗艾滋病毒、SARS病毒等。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细胞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质,并能合成出来对抗入侵的病毒。”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抗体就是免疫球蛋白,也就是一种蛋白质,是用来对抗入侵的病毒、病菌等微生物的,一种抗体对抗一种微生物,但人和动物平时没有合成对抗艾滋病的抗体,也就意味着没有这种基因,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人和动物细胞只能到基因之外的碱基系列中寻找合适的DNA片断,合成具有特定攻击性的蛋白质(有时作为标记物),这就是艾滋病抗体了。由此可见,合成艾滋病抗体是动物都具有的能力,只是很久没有生产这种物质了,要恢复生产能力需要一个过程。人的恢复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还没生产出来已经失效了。这种被唤醒的DNA片断(碱基系列),既然能合成蛋白质,也就是有用基因了。由此可见,那些所谓的垃圾DNA,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基因库。
77.据《参考消息》2017年9月9日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6日报道,美国纽约基因组研究中心进化遗传学家约瑟夫•皮克雷尔等科学家从基因角度研究后发现:人类仍在进化。这一发现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第23章《人类的进化》等章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人类一直处于进化过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都处于进化过程中,因为环境不断变化,人类也随之不断进化。
78.据搜狐新闻等多家媒体2017年11月11日报道,上月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远镜定位到一颗“走位”异常飘忽的小行星。据数据分析显示,它并不属于太阳系。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系外天体,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为Oumuamua,在夏威夷语中意为“远方的信使”。这颗百米级的小行星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从从太阳系平面的上方冲进太阳系,进入太阳系平面后受太阳引力影响,改变轨道,沿太阳系平面运动,并逐渐加速,经过近日点时每秒达到87.7公里,目前正在被太阳甩出太阳系。
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的两个观点:
1.有些流浪行星或小行星靠近太阳时有可能会被太阳俘获。若这颗小行星的运动速度、角度和切入点更合适一些,是会被太阳俘获成为太阳系内小行星的。
2.太阳旋转平面辐射最多,引力最强。这颗小行星是受太阳引力吸引从太阳上方向太阳飞来的,进入太阳系平面后,在前进方向上失去太阳引力,只能靠惯性飞行,而太阳的引力逐渐使它改变方向,发生接近九十度的转向,然后沿着太阳系平面飞行,这足以证明太阳旋转平面引力的强大。
79.人类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第一、第二次观测到彗星坠入太阳,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中的观点:彗星的最终归缩是坠入太阳。
80.法国天文科学家朱利安-拉莫等人2013年发现一颗距离地球300光年的巨型气体行星HD95086b,体积是木星的五倍。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恒星周围存在巨型气态行星,有可能太阳系外围也有。
81.2018年4月10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现在科学家称,人体细胞只占体内细胞总量的43%,超过半数细胞由微生物组成。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人体是由60万亿个细胞和100万亿个细菌组成的,关键在于把体内有益细菌看成人体的一部分。
82.特朗普上任后,就接连做出了轰动世界的几件事:①退出TTP。②宣布禁穆令。③修建美墨边境隔离墙。④大幅降税。所得税由35%降到15%,企业如果将海外利润汇回美国,税率将低于现行的35%。个人所得税方面,免征额比现行提高了一倍,遗产税和净投资所得税被取消。⑤退出《巴黎协定》。⑥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⑦发动钢铝贸易战。⑧发动中美贸易战。⑨退出伊核协议。⑩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看来,迟早也要抛弃联合国,中国要争取成为联合国驻地。
特朗普上台后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战略方向:回归孤立主义。我最早提出了这个预言,并首次使用回归孤立主义这术语。《平衡经济学》第一篇文章《美国将在不远处坠落》,是2011年12月写的,其中一段话:“结论: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行将倒下,倒下的时间大概在十年之内。穷兵黩武是美国没落的根本原因。出现三个历史事件之一,就可以作为美国没落的标志物:一个是美国出现孤立主义政府,即内向型政府,不再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不再热衷于介入世界事务,不再充当世界警察和发动对外战争,这样的政府出现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形势的发展,已经印证美国回孤立主义,这是国际社会看法,也是美国国内看法。同时,也印证了美国正在严重的衰落之中,不得不从全世界收缩力量。
83.2018年,美国宇航局通过研究几十年前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对土星环的观测资料,发现土星环正被土星引力拉进土星,并得出结论:土星环将在3亿年后消失。土星环物质大小从微米到几十米,还有一些直径几百米的小卫星,估计有几百颗之多。土星环被吸入土星,证实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中心天体外围的天体最终会坠入中心天体。不过,我认为土星环不会消失,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土星引力不断把外围物质拉近形成土星环,环中物质的轨道逐渐下降,最终坠入土星。旧的去了,新的还来。就像太阳系的行星,老行星坠入太阳,新行星又在诞生。
84.据2018年12月19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究后发现,锻炼与吃药能达到同样的降压效果,即都能降低10mmHg左右。这一发现印证了本人《运动健身的作用机理》和《生命体衰老死亡的本质》等文章的观点。
85.据西班牙《趣味》月刊2018年12月11日报道,美国人丹尼尔•基什因患恶性肿瘤13个月大时就双目失明了,然而他开发出一种功能:用舌头发出声波,通过回声判断周围的物体,重要的是,他的大脑负责视力的区域,能根据回声形成图象,也就是说,他能根据回声看到周围的物体。这印证了《生命是什么?》中的一个观点:如果细胞愿意,可能根据气味和声波形成图像,看到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