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是陨击坑

吴志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汉书·五 行志》记载了公元前 28 年的一次黑子活动。随着望 远镜的发现,十八世纪以来人类对太阳黑子有了较多 的研究,并对太阳黑子进行了解释,认为是太阳表面 的风暴,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这种解释牵强附 会,不能令人满意,也解释不通一些有关现象。 

比如,太阳黑子的出现,表面看应当是太阳活动 减弱,实际上却是太阳活动加剧,这是相当矛盾的。 由此看来,人类并未真正了解太阳黑子的成因和本质, 需要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和解释。种种迹象表明,太 阳黑子是小天体撞击太阳形成的陨击坑。 

在理论上,绕日天体都会坠入太阳。我在《生命 是什么?》和多篇论文中,提出和论证了这个观点, 看来这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太阳系有很多小行星和彗 星,这些天体是经常坠入太阳的。太阳是太阳系中引 力最大的天体,坠入太阳的天体也是最多的。由于这 些小天体通常较小,又要迎着眩目的阳光观测,未被 人类观测到击中太阳的瞬间,只有黑子起来了才知道。 不过,有几次观测到彗星坠入太阳,因为彗星拖着一 条又大又长的尾巴,比较容易观测到,但也没能看到 落点,只是看到彗星向太阳飞去,很久都没有从另一 面飞出来,就推测已经落入太阳了。小彗星坠入太阳 不一定形成黑子,彗星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 二氧化碳等组成,都是气体或容易气化的物质,而彗 核是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 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这团雪球还没落入太 阳表面就气化了。大彗星坠入太阳有可能形成黑子, 下文会分析这个问题。理论是经严密论证的,事实是 摆在眼前的,太阳黑子也印证绕日天体最终会坠入太 阳的事实。小行星和彗星会坠入太阳,行星和卫星也 会坠入太阳,无论大小都是这个规律,再大的行星对 于太阳来说都是小颗粒。 

1.从黑子形态来分析 

从下面这张照片来看,有一个大坑、一个中坑和 一些小坑,明显就是小天体砸出来的。中间最黑处叫 本影,旁边较黑处叫半影,半影显然是被砸出来的毛 边,若是地面会有很多石块和泥土飞起来,若是海洋 会有很多水溅起来。太阳是一团炽热的气体,确切说 是等离子体,由于引力大,压力大,密度高,与液体 没有太大差别,密度 1408kg/m3,比水的密度还大 40%, 也比木星的密度略大一些。一个直径几公里、几十公 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的天体砸下去,是不是会有 一个黑坑和毛边?好比一堆煤火烧得正旺,你丢一块 石头下去,当然会有一块黑斑。

2212.png

照片来自《普通天文学》

2212.png

太阳黑子照片

从这幅照片看,小天体砸出了两个大坑,破坏了 太阳表面结构,太阳内部物质涌了出来,很像液体涌 出。太阳出现两个或多个黑子时,是彗星或小行星在 下落过程中,在太阳引力和高温的作用下,分裂成两 个或多个团块,也有可能是小行星群一起落下。任何 天体,出现不自然的结构,就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212.png

太阳黑子照片,看起来就是小天体散裂成几块砸入太阳

2213.png

太阳黑子照片,像是秋天的麦田,被一群野生动物糟塌了

12121.png

(太阳黑子经典照片。很明显这个坑不是太阳表面的自然 然结构,自然结构是米粒,也不是从里面涌出来的洞,最合 理解释是小天体砸伤了太阳,连太阳皮肤米粒结构都破坏了)

以上两幅照片也是太阳黑子特写,从半影来看 明显是太阳物质翻卷出来。黑子附近的颗粒物叫米 粒,是太阳表面的基本结构。这几幅是能找得到的 太阳黑子特写照片了,都是天文科学家用天文望远 镜拍的,随手拈来,没有挑选。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事实摆在面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为什么天文科学家没有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天文科 学家意识不到太阳经常被小天体袭击。2004 年我的 《生命是什么?》得出绕日天体最终坠入太阳的结 论,并认为经常有小天体坠入太阳,虽然那时还没 有发现直击事件,但有些彗星轨道已经坠落得很低 了,几乎是擦着太阳表面运动的,在书中也有附图。 

2.从温度变化来分析 

太阳表面温度是 5770K,也就是 5497℃。据天 文观测,黑子出现时背景温度由 6000℃缓慢降到 4000℃,背景温度略升高是小天体激烈撞击的结果, 温度下降是因为小天体落到太阳,无论是岩石、冰 块或气体,都要吸收热量,阻挠燃烧,遮挡辐射, 这样从地球观测温度就慢慢降低了。唯有小天体坠 入太阳,才有这么合理的温度变化。

2212.png

太阳伤口

2212.png

直觉告诉你,小天体把太阳砸伤了

3.从磁场变化来分析 

太阳没有行星那样的两北两极磁场,按本人辐射 力学观点,磁是电子云集或质子(或离子)云集,太 阳正负电荷没有云集到两极,也就没有北磁极和南磁 极了。不过,太阳表面有一些动态的磁极,也就是在 某个时间地点有电荷云集。最明显的是太阳黑子,通 常表现出 N 极或 S 极,即电子极或质子极,往往成 对出现,是太阳的强磁场。这是小天体被分解表现出 来的磁极,小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落入五千多度高 温的太阳表面,就被熔化分解成等离子体了,即分拆 成电子与质子,其中一个坑是电子云集,附近另一个 坑是质子云集,于是局部性的两个磁极出现了。至于 太阳表面的原有物质,由于温度太高,磁性弱化,相 比之下,小天体的落点就表现出强磁性。 

4.从黑子持续时间来分析 

黑子在太阳表面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小黑子持续 时间约 3 个小时,多数黑子寿命小于 11 天,较大黑 子寿命几个星期,大黑子寿命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以 上。这是太阳吞噬、消化和同化小天体的时间,这是 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若吞噬了一个直径一两千公里 的小行星,是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来消化的。太阳表面 温度不算太高,丢半个月球大小的天体进去,需要那 么长时间才能烧化。 

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形成的暗斑有的持 续了一个月以上,最长的持续了五个月才逐渐消失。 虽然太阳与木星截然不同,但密度基本相同,两者的 陨击坑持续时间长短,可以粗略比照参考。相对而言, 太阳黑子持续时间更短一些,毕竟太阳有一个烈焰翻 滚的表面,太阳的高温能吞噬一切。 

5.从黑子大小来分析 

太阳黑子的大小,通常是几百公里至几万公里, 中等黑子相当于地球大小,这不意味着坠入太阳的天 体有那么大,陨击坑都是放大的,太阳表面的陨击坑 也会放大。6500 万年前坠入墨西哥的小行星直径 10 公里,陨击坑直径 180 公里,放大了 18 倍。1994 年 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一个 1 公里左右的碎块, 产生的暗斑直径达 3 万公里,放大了 3 万倍。这就不 难理解有些太阳黑子直径达 20 万公里了。那么小行 星坠入太阳放大多少倍呢?可以拿地球和木星的陨 击坑来分析对比。 

①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33 万倍,对小行星的 引力远远大于地球引力,这意味着小行星以更高的速 度坠入太阳。 

②小行星坠入太阳是气化过程,一块固体气化成 气体,显然要放大很多倍。比如,水的密度是 1000kg/m3,而水蒸气的密度为 0.6 kg/m3,这意味着体积放大 1667 倍。太阳温度更高,物质气化后体积 膨胀得更大。不过,坠入太阳的小天体不是瞬间气化, 是一个缓慢气化的过程,因而放大倍数没那么多。 

③一个小天体在太阳表面,会挡住更多太阳光, 看起来就显得更大。就像一枚硬币,越靠近光源显得 越大。太阳没有一个硬壳,可以视为一团燃烧的气体, 小行星向太阳坠落,不知落到哪里才算“落地”。人类 能看到的部分是光球,光球的厚度就有 500 公里;光 球之上是色球,厚度 2000 公里,温度最高处几万度; 色球上面是日冕,厚度几百万公里,温度一百万至几 百万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很多倍。色球和日冕都属 于太阳大气层,这意味着小行星向太阳坠落过程就处 于气化和解体过程了,投到光球上的黑影也比较大。 至于在哪个高度黑影面积最大,人类是不知道的。 

综合分析,小行星坠入太阳,形成黑子的大小, 大概是小行星的 100-10000 倍,这样就合理解释了 黑子太小问题了。一个 20 万公里直径的太阳黑子, 需要 20-200 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击。

2212.png

太阳陨击坑的大小,左上角标尺为地球直径

6.从黑子磁性来分析 

太阳黑子有单个的,成对的,多个的,成群的, 最典型是成对出现, 东边一个西边一个,西边的先出现,东边的后 出现,两个黑子极性相反,在北半球西边的是 S 极, 东边的是 N 极;在南半球西边的是 N 极,东边的是 S 极。这个现象很奇怪,太阳由西向东转,若是一个 小天体分裂成两块一先一后落下,正常是东边先出 现,西边后出现,况且南北两个半球还不一样。这 是必须解释清楚的,而且比较难解释。 

典型的双黑子群是这样演化的:先出现一个小 黑点,随后东边出现一个小黑点,两个小黑点逐渐 长大,同时在两者之间和周围出现一些更小黑点, 构成两个大黑子和一些小黑子群,然后两个大黑子 逐渐远离、分裂和消失。 

可能原因:小天体向太阳坠落过程中,由于要 穿过几百万公里厚的高温大气,其中最高温度达几 百万度,那些质量不是很大的小天体就被分解了, 分解成电子和正离子,或电子和质子,也就是变成 等离子体或准等离子体了,但仍然抱团向太阳坠落 ——可称为电离云,包含有电子团与质子团。由于 这些小天体原是绕日公转的,即围绕太阳自转方向 由西向东运行,向太阳坠落时也是沿着这个方向斜 线下落,就像空间站坠落地球一样,2003 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向地球坠落时,下落轨迹是一条小角 度斜线。那么小天体向太阳坠落也是类似轨迹,是 由西向东的一条小角度斜线,远远不是垂直下落的。 

电离云落入太阳表面时,由于太阳表面带有一 定磁性,或电子多一些,或质子多一些。在太阳北 半球质子多一些,电子团能顺利落下,由于太阳表 面高温,电子与太阳表面质子不能结合,这个坑就 成为电子极,即 S 极。质子团下降到一定高度,被 太阳表面的质子排斥,轨迹前跳,就像打水漂一样, 落在东边不远处,这个坑就成为电子极,即 N 极。 为什么不继续前跳了呢?被先前落下的 S 极拉住了, 无法走远,这也是电离云包含有电子团和质子团的 原因。这是在太阳北半球发生的情况。在太阳南半 球,太阳表面电子多一些,质子团受吸引落下,电 子团被拒前跳,这就构成了与北半球不同的磁极。 

轨迹前跳也可以这么理解:太阳是激烈向外喷 发高温气体的,就好比有无数个氢弹爆炸释放出光 辐射和冲击波,当一团固体、液体或气体冲来时, 两种力量会发生对撞,结果会使小天体的轨迹发生 飘移。来自太阳的冲击力对电子云和质子云(或正 离子云)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西、东两个落点。 当然,也会把小天体拆得更散,分布面积更大。

2212.png

太阳南北半球黑子示意图(非实拍照片,也不是实际分 布),北半球两对黑子,南半球两对黑子,前导黑子与后随 黑子表现出不同磁性

注意一个问题:太阳北半球质子较多,南半球电 子较多,这就决定了太阳风的物质分布。太阳是一边 由西向东旋转,一边往自转平面把物质抛洒出去的, 也就是把太阳风吹向周围。这意味着北半球抛洒的质 子多一些,南半球抛洒的电子多一些。吹到地球之后, 北极落下的质子多一些,形成 N 极;南极落下的电 子多一些,形成 S 极。这是地球南北两个磁极的来源。 在《地磁的形成》一文中,对地球两极的形成推出了一些假说,都不能令人满意,看来这才是主要原因。 

内行星的两北磁极也是这么形成的,但金星没有 两极磁场,可能与自转太慢、有浓厚大气和较强电离 层有关。金星的自转周期是 243 天,一天比一年还长, 可以视为静止不转的,这样太阳风吹来的电子和质子 就很难在两极聚集。金星有浓厚大气和较强的电离层, 都能阻挡太阳风。不过,外行星的磁极与内行星相反。 可能是太阳风吹远了之后,发生扭曲,就像拧麻花一 样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向。从冥王星轨道倾角较大来 看,太阳旋涡能量场是会发生扭曲的。 

太阳表面经常一西一东出现一对黑子,可以从上 述文字得到合理解释。 

7.从黑子出现地点来分析 

从黑子分布区域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太阳赤道 两侧 8∘ ~35∘ 区间,这正是小天体最容易坠入太阳 的区间。太阳外围的天体,大多分布于太阳赤道外围 延伸平面,包括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也是处于这个平 面,小天体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慢慢向太阳坠落 是一个正常过程,包括八大行星也是慢慢向太阳坠落。 因此,小天体从这一带登陆太阳就是十分正常的了, 这也是一个有力证据。 

这种情况与本人的辐射力学理论完全吻合。按我 的辐射力学理论,太阳是一个一边自转一边向外辐射 能量的天体,形成一个旋涡能量场,在赤道平面辐射 最强、引力最强,所以行星、小行星、彗星大多分布 在赤道平面,坠入太阳时也就较多坠落在赤道及两侧。 既然小天体可以在行星、卫星上登陆,也一定可以在 引力更强大的太阳上登陆。 

为什么不是落在太阳赤道最多?①从引力来看, 坠入太阳的小天体本应较多坠落在赤道,但太阳还有 斥力,太阳喷发的太阳风,主要成分是电子与质子, 也是在赤道上方分布最多,这就对坠落的电子团与质 子团有很大影响。你要下来,我顶着你不让下,结果 就偏向了赤道两侧。②与太阳旋涡能量场有关。太阳 是旋涡能量场,靠近表面的旋涡有所扭曲,就像水旋 中心的内壁被扭曲一样。离太阳远到一定距离后,外 围天体就分布在太阳辐射平面上了。③与小天体的运 动有关。小天体原是绕日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 不完全相同,在轨道什么位置被太阳拉下来,就决定 了落点不同。④与太阳大气有关。太阳大气层厚达几 百万公里,受太阳喷发和辐射的影响,有乱流和“横 风”,有高压区和低压区,即使小天体在太阳赤道上 方,要落入太阳赤道也是比较困难的。 

8.从黑子撒播面积来分析 

多数情况黑子是集中出现的,当为单个、两个和 几个黑子时,一般集中在小范围,但有时出现成员众 多的黑子群,撒播的面积比较大,可能有以几下种原 因: 

①遇到了小行星群下落。这样分布面积就比较大 了。 

②单个小行星裂解多块。由于太阳有浓密和高温 的大气,若是结构松散的小行星,就像一座大石山本 身有很多断裂带,那么向太阳坠落过程中就解体得比 较早,散裂块数比较多,播撒面积比较大,由于每块 外形、面积、质量不同导致速度不同,加上太阳的自 转,黑子出现就比较多,落点面积也比较大。太阳直 径是 139 万公里,小行星在太阳大气层中下落几百万 公里,解体和播撒得到处都是,那就很正常了。1994 年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在坠落之前就被木星 拉扯分裂成 21 块。 

③太阳大气层气流复杂。在太阳大气层内,可能 有横风、纵风和斜风,不同的层区有不同风向,这样 多个裂块下坠时就被吹得到处都是了。或者因为太阳 大气层有变化无常的气流和气旋,可以随意改变小行 星的下落轨道。 

④受太阳表面爆炸影响。太阳表面有很多局部大 爆炸,比如耀班和日珥,都是太阳表面的激烈爆炸。 耀斑持续五分至几十分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亿 颗氢弹爆炸。日珥经常与耀斑伴生,耀斑也经常出现 在黑子附近,爆发时喷发的高温等离子体高达几十万 公里,还有无数小日珥喷发高温等离子体高达 9000 公里。这些爆炸和喷发,都会影响小天体的下落轨道。


太阳耀斑与黑子


散裂成众多碎块的小天体把太阳砸成大花脸

太阳黑子是陨击坑

(小天体落点很宽。东西距离长,表示下落时间长;南北距离宽, 表示多个天体分裂后落下。假如中部是赤道,赤道有一个小天体 裂解后依次落下;上方也有一个小天体裂解后依次落下,上方那 个落点较集中,在两条落点带之间那个落点,可能是单独的天体)


9.从太阳活动和影响来分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暗 的区域。假如太阳黑子出现是太阳自身运动情况,那 么黑子出现时应是太阳活动黯然失色时,事实刚好相 反,此时太阳激烈波动,磁场增强,辐射增强,太阳 风增强等。 

长期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也比较 活跃。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 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同时,绝 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 气中。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 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 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还能对地球 产生较大影响,引发磁暴、电离层扰动,对人的神经 系统也有较大影响,并引发较多的车祸。 

①黑子会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产生干扰,指南 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动物迷路,无线电通讯受到严 重影响或中断,直接危害飞机、轮船、人造卫星等通 讯系统安全。 

②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太阳会发射大量的高 能粒子流与 X 射线,引起地球磁暴现象,导致气候 异常,地球上微生物因此大量繁殖,这就为流行疾病 提供了温床。 

③太阳黑子的活动,还会引起生物体物质出现电 离现象,引起感冒病毒中遗传因子变异,或者发生突 变性的遗传,产生强感染力的亚型流感病毒,形成流 行性感冒,或者导致人体的生理发生其他复杂的生化 反应,影响健康。 

④一位瑞士天文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多的时候, 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暴雨成灾。地 震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 地震也多。植物学家发现,黑子多作物长得快,黑子 少长得慢。 

以上现象说明,是小行星撞击太阳之后,激发了 太阳的活动,由正常趋向激烈。假如像过去那样认为, 太阳黑子是太阳燃烧不充分的黑暗区,那么太阳活动 就应有所减弱,消停一些,沉寂一些,收敛一些。 

为什么太阳黑子对地球和生物影响那么大?苏 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一个大小为 1 公里左右的 碎块,撞击产生的能量估计为 25 亿到 25 万亿吨 TNT 炸药,这样的碎块共有 21 个。这就可以想象一下小 天体坠入太阳的情况了,等于有大量核弹爆炸,产生 大量的辐射和太阳风影响了地球。 

无论是太阳、行星还是卫星,都经常把附近的小 天体拉入怀抱,人类只知道行星和卫星有小天体坠落, 很少观察到太阳有小天体坠落,这只是未被人类察觉 或被人类忽视了。究其原因,也许是太阳过于刺眼, 要仔细观察不容易,采取遮光措施后有些现象就观察 不到了,而且研究人员也不愿长时间观察和追踪太阳。 另外,坠入太阳的小天体绝大多数相对较小,不足以 大到能让人类观察到,因而人类也不一定能观察到坠 落过程。真正算得上大型的小天体撞击太阳,可能要 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一次。 

太阳黑子的形态,很像小天体登陆太阳的“脚印”, 中间是一个黑乎乎的深洞,周边有放射状物质溅出, 若是太阳表面是固态的,就应该出现一个永不消失的 陨击坑,不过由于太阳表面是高密度气态或等离子态 的,被小天体击中后留下的陨击坑就不会长久。从这 篇文章和《木星表面是一片火海》,推出了一个新概 念,把陨击坑由固态天体拓展到气态天体、液态天体 和等离子态天体,包括太阳、木星和恒星等。 

小天体坠入太阳,产生了明显黑斑,还放大了很 多倍,才让人类得以发现。当小天体撞击行星或卫星 时,会引起巨大爆炸,并产生耀眼光芒。然而,撞击 太阳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永 远处于激烈爆炸之中,发出极强的光线。当有小天体 坠落时,首先会遮挡太阳发出的光线,使太阳出现黑 影或黑斑;落入太阳表面时会大量吸收太阳能量,使 落点处急剧降温;最后小天体慢慢吸收太阳能量,慢 慢被太阳分解、消化、吸收和同化,这个过程也消耗 了太阳的能量。至于小天体坠落过程被气化发出的光, 对于太阳光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地球,白天都看不 到流星划过,更何况是在太阳?况且,太阳没有坚实 的表面,小天体砸下不会随着“膨”的一声巨响火光冲 天,太阳表面软绵绵的,硬度大点的地方相当于海洋, 而且是一片火海,即使小天体砸下来有点火光飞溅,对于太阳光来说微乎其微。这就是黑子形成原理。 

按人类经验,天体相撞应该出现冲天火光和激烈 爆炸,现在反而出现暗斑,所以人类没往这方面想。 一般经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毕竟太阳与其他天体有很大不同,不能照套一般经验, 该发生的事都发生了,只是观察起来完全不一样。 

虽然小天体撞击太阳释放的能量被太阳释放的 能量掩盖了,尤其是可见光的释放被太阳光掩没了, 但撞击爆发出来的电磁辐射仍有很多种,有些是太阳 平时所缺乏的,这些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冲击力就比较 大,因为这是额外多出的辐射,地球和地球生物都要 承受其冲击。这些辐射源离地球并不远,与地球之间 没有任何障碍物,波及地球时足以引起一阵骚动。这 正好解释了黑子温度低,对地球影响大的现象。 

至于太阳黑子周期,有点牵强附会,并没有很强 的规律性,若有一些规律,也只是小天体坠落太阳有 些规律罢了,这与小天体的轨道、分布和运行有关。 人类也经常研究流星雨在地球出现的规律,也可以大 体找出一些规律。比如,猎户座流星雨在每年 10 月 18-26 日出现,宝瓶座 η 流星雨在每年 5 月 3-4 日 出现,这些规律都好解释。有些小天体群在绕地球公 转时,只是它们太小看不到,公转轨道存在一个近地 点,每年运行到近地点就会有一些小天体坠落下来。 向太阳坠落的某些小天体也可能有同样规律,一群小 行星公转到近日点时,离得近的就被太阳拉下来了。 它们的公转轨道很有可能是椭圆形,11 年公转一圈, 运行到近日点时就有一些小行星被拉下来。让人感觉 太阳黑子活动有规律,会周期性出现在太阳上。

2212.png

(太阳典型黑子形态,一对黑子,加一些更小黑子,还 有周围的灰影,这是电离云落下的痕迹和证据,电离云浓 密显示为黑子,电离云稀薄显示为灰影——阻挡阳光、阻 挡燃烧和吸收热量造成的)


2213.png

局部放大图,一对大黑子,一些小黑子,周围灰影区

这篇文章较好地解释了太阳黑子的本质,从现象 到本质是真理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两千多年,来之不 易,发现真理太难了。人类看到某一事物,不一定能 知道事物的本质,需要大量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才 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发现什么很重要,解释什么更 重要。发现某人脸上长了黑斑很重要,解释了黑斑的 来龙去脉,你就能预防它、治愈它或利用它。有很多 科学发现是可以利用的,黑斑、白斑都有利用价值, 完全弄懂机理后可以让人变黑或变白。长得太白,长 了白癜风都是想让皮肤变黑一点的。 

别人发现了什么,你也可以加以研究,得出不同 结论。不意味着天文科学家拥有天文望远镜就能发现 真理,就像无数人看到过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悟出万 有引力。区别在于想与未想,想到与未想到,只要做 个有心人,谁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只要对客观现象分 析研究得更深入、更透彻、更准确,你也可以成为科 学家,甚至你的成就比所谓的专业科学家更大。 

最后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初稿是在 2003 年写的, 那时处于《生命是什么?》的写作过程,由于觉得没 把握,没有拿出来发表,十多年来有越来越多证据显 示,太阳黑子是小天体坠入太阳的表现形式。也深深 意识到,如果我不把这个真理揭示出来,可能要等几 十年或几百年才有人发现这个真理,也不排除人类永 远被蒙在鼓里。于是重写了这篇文章,使之更加充实 和完善,观点未改变,论据更充分,论证更严谨。 

这篇论文破解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太阳黑子之迷, 科学价值不言而喻。过去,有天文科学家通过望远镜 观察到太阳黑子,认为是太阳风暴,于是就告诉人类 这是太阳风暴,尽管连一篇论文都没有,人类还是信 以为真了,毕竟自己看不到,“知识”就这样一代代流 传下来了,无人质疑是不是真理。在这里,毕竟还有 一篇论文,讲出了那么多道理,如果无人能用论文推 翻,就应认定是真理。别人的验证不是必须程序,因 为这篇论文已经论证了。


2018 年 5 月 4 日    





2019.01期(该期免费阅读)


2019.01期(该期免费阅读)


打赏本刊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