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未登上月球

吴志

2212.png

今年 7 月 20 日是美国登月五十周年,五十年来 世界对美国登月的质疑从来没有断过,共计有三四亿 人质疑真实性,最近调查显示 7-20%的美国人认为登 月是恶作剧,57%的俄罗斯人认为美国从未登上月球。

 一般来说,对一个事件真实性的质疑,如果只是 少数人和短时间,不影响其真实性;如果是很多人和 长时间,基本可以认定是假的。因为知道真相的人会 传出来,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就有很多人知道了。 传播过程自然很长,尤其是重大事件。对苏联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第一艘宇宙飞船,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 从来无人质疑,那么就是真实的。世界各国的航天活 动,包括探测器在月球、火星、小行星着陆,各大行 星行及卫星的抵近拍摄,宇航员的出舱活动,空间站 的建立,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从来无人质疑。 

在美国登月五十周年之际,我重温了美国登月故 事,研究了二十几个视频、几百张照片、十几万字材 料,从科技的眼光看问题,最终得出结论:美国从未 登上月球,人类从未登上月球。这篇文章应该是一个 句号了,没必要再争论了。如果是事实,任何一个视 频,任何一张照片,任何一篇材料,都能经受鸡蛋里 面挑骨头,因为鸡蛋里面没骨头。 

美国登月计划确实有,是肯尼迪总统 1961 年 5 月发起的,他要求在六十年代登上月球,项目从 1961 年持续至 1972 年,在高峰时期,参与项目的有 2 万 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 80 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 超过 30 万人。这些都是真实情况,但美国没有能力 在 8 年内实现登月目标,眼看六十年代将要过去,走 投无路之际只能造假了,1969 年 7 月是合理造假时 间点。这是美苏太空竞赛的产物,是美苏争夺世界领 导权的角力,是美国最高政治任务,直接影响国家形 象,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美国登月的最大成果,是在国际政治上的收获。 尼克松总统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中国立即倒向美国, 由亲苏变成亲美,这一切都是在美国登月期间发生的, 因为中国认为美国比苏联更强大,从此在政治上、科 技上、教育上、经济上、制度上开始倾向于美国。不 仅中国,其他国家也发生了同样事情,只是中国的变 化更大而已。最终结果,苏联和苏联集团崩溃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总的来说,1969 年-1972 年美国没有能力登月, 现在依然没有这个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能 力,最接近成功的是中国,但中国登月计划实施一半 后放弃了,主要是劳民伤财,争到的只是第二,步美 国五十年前的后尘,这就没啥意思了。这表明,假作 真时真亦假,假科技会抑制真科技,本来想去探索某 个陌生世界,有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就不太想去了。 

第一,航天技术不可能一步登天 

美国登月来得太快、太突然,不符合正常的航天 发展规律。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之前,还有几个台阶要 上:1.飞船进入各种绕地轨道,对各种轨道非常熟悉 了,对如何入轨也非常熟悉了。2.飞船多次安全降落, 对各种方向、各种轨道、各种速度的降落非常熟悉了, 对何时制动刹车,如何穿越高温区,如何打开降落伞, 如何在落地瞬间缓冲,如何落到指定地点,如何捕捉 到降落中的飞船,如何营救(包括海上、陆地和意外 地)等等,都非常熟悉了。3.多次在太空出舱并进行 太空行走。4.多次在太空进行飞船对接并分离。5.多 次脱离绕地轨道飞往月球,可把飞船视为低轨,把月 球视为高轨,飞往月球就是从几百公里的低轨,爬升 到 38 万公里的高轨,需要消耗很多燃料,并要求精 确导航和控制。6.多次成功地由地月轨道转入绕月轨 道。7.多次成功实现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8.登月舱 多次成功降落在月球。9.登月舱多次成功从月球起飞。 10.登月舱多次成功与指令舱会合和对接。11.飞船多 次成功由月球飞往地球。12.飞船多次成功由月地轨 道转入绕地轨道,并不断修正到理想的绕地轨道,为 降落做好准备。13.多次在最佳时间与位置点火刹车, 进入降落程序。 

假如每个步骤只做一次,每年都有一次进步,也 需要十三年。当然,有些项目可以合并一起做,但有 些项目得做多次,要花几年时间,平均起来也需要十 三年。 

上述每一个步骤的实现,都是重大航天科技进步, 都值得大吹大擂,自我宣传,尤其在美苏太空竞赛中 更是如此,但没有看到美国有相关报道,似乎第一步 把人送入太空,第二步就是把人送上月球了,来得实 在太快、太突然。只是登月之后,有简单文字说明曾 做过什么发射和试验,都是一笔带过,甚至很多正规 资料没有介绍。 

中国把第一个宇航员送入绕地轨道一年后,于 2004 年制订了嫦娥探月计划,先让无人探测器登陆 月球,再把人送上月球,时间是 2030 年前后,这意 味需要 26 年时间。2007 年嫦娥 1 号进入绕月轨道, 2013 年嫦娥 3 号实现月球着陆,计划实施 9 年才有 这个成就。把轻巧的探测器送上月球,与把人送上月 球是天壤之别,得有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人去了还要 回来的,这样飞船和火箭就又大又重了。中国发射载 人飞船 16 年了,也想登陆月球,也一直在做,最近 放弃了,难度太大,风险太大,这都是重要原因。 

肯尼迪总统在 1961 年 5 月 25 日的一次演讲中, 提出把阿波罗计划目标改为登月,并要求在六十年代 实现。这是信口开河,不是谋定后宣布。当时,美国 还没有一艘载人飞船进入地球轨道,这等于幼儿还没 学会走,就要求八年后参加奥运会百米决赛并拿冠军。 

美国 1958 年 1 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 年 5 月 5 日把第一个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送入太空(185 公里),发射五分钟后他感觉飘了起来,然后重新进 入大气层,降落在海面,整个飞行持续了 15 分钟。 飞船还未进入地球轨道,只是向天冲浪而已。飞船非 常狭窄,他是挣扎着爬进去的,里面几乎没有移动空 间,进去后憋得受不了,要求指挥中心别再拖延,赶 快发射。 

20 天后肯尼迪就提出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了,这 让美国宇航局局长和工程技术人员感到为难,心里根 本就没底,不知如何实现目标。随后还是举全国之力 去做了,轰轰烈烈,因为美国政府有拨款,全国也就 动起来了,这正是许多人相信美国登月的原因,但有 出征未必有凯旋,有耕耘未必有收获。期间发射了一 些飞船,做了一些实验,功课还未做到家,就于 1969 年 7 月匆匆“登月”了。 

第二,美国没有那么强大的运载火箭 

登月飞船是个大家伙,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 舱组成,登月舱又分下降级和上升级两部分,这几部 分组合在一起 45.7 吨,加上外罩就更重了,据资料有效载荷 100 吨。 

现在中国的运载火箭处于领先水平,最大的长征 5 号火箭,起飞重量 879 吨,只能把 25 吨有效载荷 送到近地轨道,或把 14 吨有效载荷送到地球逃逸轨 道,若是送到月球轨道并着陆,估计只能送几吨。美 国八十年代开发成功的航天飞机,只能把 16 吨有效 载荷送到近地轨道。 

发射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是土星 5 号火箭,号称 发射重量 2950 吨,等于把一艘驱逐舰发射上天,当 时的驱逐舰就这么重,可把 139 吨有效载荷送到近地 轨道,或把 47 吨有效载荷送到月球轨道。你是否相 信六十年代的美国有这个能力?这等于航天技术领 先世界一百年。事实是,美国火箭技术一直不行,登 月之前最先进的火箭是 1966 年研制成功的土星 1B, 发射重量 590 吨,只能把 18.1 吨有效载荷送到近地 轨道。难道三年后就能开发出有巨大进步的土星 5 号?即使开发出来也得试验几次吧?不试验就敢直 飞月球?这不是找死吗? 

即使宇航员进入飞船,在地面模拟发射也有危险。 1967 年 1 月,三个宇航员在模拟发射演练中,由于 火箭出事故被烧死在飞船内,这是阿波罗 1 号,乘坐 的是土星 1 号火箭,还不是土星 1B,更谈不上是土 星 5 号。当然,也有资料说起火的是土星 5 号,既然 是假的,说法就随心所欲了。无论是什么型号,起火 燃烧就说明火箭不行,需要改进,光改硬件就要 18 个月,搞出来装上去,也得试验几次才行吧?但阿波 罗11号飞船就直接乘坐土星5号飞天了。假的东西, 是很难自圆其说的,编不了那么圆满。 

造一款新型火箭有多难?以中国的长 2 捆为例, 设计图纸 44 万张,8000 多项生产任务,一个环节不 行就会导致火箭失败,设计不行会失败,生产不行也 会失败。要造土星 5 号这样的火箭,难度要大几倍。 

阿波罗 2 号、3 号是没有的,阿波罗 4、5、6 号 只是发射无人飞船,同发射卫星差不多。接着是阿波 罗 7、8、9、10 号试验了几次,这些都是登月后美国 的说法,是不是确有其事只有天知道了。然后就是阿 波罗 11 号一举登月成功了,执行运载任务的是突然 冒出来的土星 5 号。 

随后在 3 年内相继发射了阿波罗 12、13、14、 15、16、17 号飞船执行登月任务,除 13 号途中爆炸 返回外,其余登月成功。有没有这样玩的?难道月球 好玩吗?去了一次又一次,一个旅游地再好玩,你也 不愿在三年中去七次。去月球旅游难道不要钱吗?不 怕失败后荣誉扫地吗?因为荣誉来得太容易,美国人 还想不断享受全球赞美,反正是在好莱坞摄影棚拍的, 多搞几次也无所谓。据说,这个摄影棚设在沙漠深处。 

历次登月宇航员是不是升空了?可能升空了,可 能没升空,是看到他们走进发射架了,也乘电梯上去 了,也就如此而已,说不定又乘电梯下来了,只是观 众看不到,还可以拿以前的录像来播放。也可能发射 到近地轨道转几圈就下来了,美国不说无人知道。也 有说是让宇航员在南极海域降落,然后秘密接回。 

阿波罗登月后,美国的火箭技术应是天下无敌, 但给人的感觉是根本不行,有时不得不用俄罗斯的火 箭把货物送到空间站,还长期依赖和使用俄罗斯的火 箭发动机,甚至到了上瘾的地步,要知道俄罗斯是美 国的敌人。由于火箭技术发展不起来,就别出心裁去 搞航天飞机,结果证明是失败项目,火箭都没做好, 就做航天飞机,这是没学会走就要跑。 

1986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美国停止了 航天飞机的商业发射,但卫星总得送上天啊,于是动 用大力神火箭和德尔塔火箭,大力神火箭升空 8 秒爆 炸,德尔塔火箭也是升空不久爆炸,这标志着美国火 箭技术不成熟。无奈之下只能委托中国发射卫星, 1988 年美国休斯公司与中国签订了发射澳星的合同, 这是休斯公司为澳大利亚制造的通信卫星,由于美国 没有能力发射,合同标明委托中国发射。休斯公司非 常担心卫星技术被中国窃取,但也不得不这么做。在 发射之前,1990 年中国先替休斯公司发射了“亚洲一 号”通信卫星,1992 年才发射澳星。 

由此可见,美国的洲际导弹也是不可靠的,因为 火箭技术不成熟,若导弹发射后凌空爆炸,就意味着 核弹炸到了美国自己。由于发展火箭力不从心,奥巴 马总统干脆下命令,不让美国宇航局搞火箭了,让民 营企业 SpaceX 来搞。这让中国人感到惊讶,很不理 解,难以思议,知道内幕后就觉得正常了,这是无奈之举。 

第三,美国没有那么先进的计算机 

1969 年微型计算机还没有发明出来,当时的计 算机是庞然大物,电路集成低,运算速度慢,计算和 决策功能差,能不能装上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得 打个问号。简陋的计算机能不能执行艰巨的登月任务 呢?十有八九不可能。比如,登月舱脱离指挥舱降落 月球时的控制,从月球起飞时的控制,包括时机、方 向、速度、姿态等,与指令舱对接时的控制等。没有 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强的计算机,几乎不可能完成 这些艰巨任务。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有很多加速、减 速、变轨、调姿等,这不是人工能控制的。开车是每 秒十几米,开飞船是每秒十公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F-22 最大飞行速度是 669 米/秒,两架飞机能不 能做到对接?肯定不行,稍碰一下就坠毁了。绕月飞 行的指令舱与登月舱速度是 1.7 公里/秒,是 F-22 的 2.5 倍,能不能人工对接?更加不行。如果用速度慢 的计算机控制,反应延迟一秒,两船就相撞了;如果 由质量差的计算机控制,两船速度一快一慢,也会相 撞坠毁;两个对接口相差几厘米,对接可能就会失败。 现在飞船主要是由计算机操作自动对接,也有计算机 操作到两船相距几十厘米后,交给宇航员手工精细对 接,宇航员瞄着十字准星,微微操作,一次移动几厘 米,出不了大事故,这是为了训练宇航员,将来万一 自动设备失灵后就用人工对接。 

人类第一次实现太空对接,是 1975 年 7 月 15 日美苏飞船对接,尽管美国宣称登月前做过太空对接, 没有新闻报道就是假的。美苏是势不两立的死敌,为 什么要搞飞船对接?因为各怀鬼胎,美国深知苏联航 天技术强于自己,就想通过飞船对接来偷师;苏联也 这么想,既然美国都登月了,就说明美国的火箭和飞 船技术更强,进入对方的飞船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指令舱和服务舱(火箭等动力设备在这个舱)也 要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然怎么点火启动?怎么导 航?怎么变轨?怎么对接?怎么刹车?怎么降落? 若不能回到绕地轨道,可能就永远回不来了,即使回 到绕地轨道,降落时方向要精确,速度要恰当,若不 能落到预定地点,可能就没命了,比如落在南极、北 极、海洋、沙漠、森林、高山、人烟稀少之地,只要 地面没能捕捉到,那就没命了,捕捉到也只是知道大 概区域,不一定能赶得到和找得到。关键点,在绕地 轨道点火刹车,时机非常讲究,早几秒或迟几秒,就 事关成败和生死了。飞船的各种动作,得靠计算机来 控制,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中心可以按下开关,后面的 事就由计算机来做了,计算机功能差一点都不行,尤 其绕月飞行时,地面指挥中心不能控制,鞭长莫及。 

就算当时庞大的计算机能装进指令舱、服务舱和 登月舱,也要有适用的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才行。 常规火箭需要五六种软件,中国的长征 7 号火箭软件 多达 140 多种,土星 5 号火箭体量大、吨位重、要求 高,肯定需要很多软件。登月飞船的飞行比火箭复杂 得多,需要的软件更多。 

六十年代计算机语言只有初级语言,也只有 Fortran 和 Basic 两种初级语言,Fortran 的别名是“公 式翻译语言”,不适合用到火箭和飞船;Basic 别名是 “初学者语言”,只是一种起步语言,也不适合用到火 箭和飞船。Basic 语言我非常熟悉,八十年代初在军 校学过,我学得非常投入,成绩也非常好,是中国最 早那批微型计算机编程人员,Basic 能做什么我非常 清楚,无法用于要求极高的登月火箭和飞船。况且, 我当时学的 Basic 升级换代几次了,比 1969 年时的 完善了很多。 

在应用软件方面,六十年代末全世界都找不出几 个编程人员,因为还没有微型计算机,大型机没有多 少人能接触到,这样编程人员就屈指可数了,高手就 更谈不上了。在那一小撮人中矮中挑高,让几个相对 水平较高的人来编制复杂的登月软件?别闹了,宇航 员会被这些软件害死在天上的。最近发生的波音 737MAX 事件,两架客机坠毁,就是被软件害的。 六十年代比现在落后多了,登月比航空难度大多了。 想想看,2019 年的美国人都不太行,1969 年的美国 人能行吗?美国航天飞机两次在太空起火爆炸,说不 定是软件出了问题,尽管美国宇航局有官方说辞。 

更要命的是,在六十年代末全球出现了软件危机, 在当时的应用软件中,错误经常出现,数量众多,无 法克服,随着代码长度的增加,错误呈几何级数增加,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这是计算机语言出了问题,为 了克服这个问题,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发出一些较好 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登月火箭和飞船的应用软件, 非常复杂,也非常长,出现大量问题是必然的,怎么 能保证六次登月成功呢?

 比如说,服务舱有一个主火箭和 16 个调姿火箭, 主火箭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关机,各阶段“油门” 开多大;调姿火箭哪个打开,哪个关闭,打开的火箭 “油门”分别是多大。就算有十几个手柄在面前,你也 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敲架子鼓也没有那么多个锣鼓, 人家是一套动作做下去,练了无数遍了;弹琴也是根 据曲谱练了无数遍,若不经过练习,也不能看着曲谱 流畅弹下来。同样道理,宇航员能根据瞬息万变的情 况,快速地、灵活地操作各手柄和按扭吗?手慢 1 秒,拉错一个手柄,按错一个按钮,飞船就坠落了。 

中国的嫦娥号登月探测器,火箭的启动与制动, 也有一个反应延误时间,计算机运算需要时间,信号 传输需要时间,机械做动作也需要时间,反应太慢就 误事了。 

六十年代的导航设备,还不如现在的手机,开车 或走路用手机导航还可以,误差十米不要紧。但飞船 在绕月轨道飞行,每秒 1.7 公里;在绕地轨道飞行, 每秒 7.9 公里;在地月轨道飞行,每秒 11.2 公里。假 如手机在天上也有导航功能,那也无法胜任,何况连 手机都没有,简直就像盲人走夜路一样了。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地面指挥中心的控制下, 飞到近地轨道转几圈再下来是能做到的。飞到绕月轨 道转几圈再回来,可能就做不到了,尽管美国宣称登 月之前宇航员曾飞到月球转几圈再返回。 

第四、美国没有那么先进的传感器 

火箭和飞船都需要大量传感器,自动控制是必须 的,能感受到测量对象的信息,并能将信息变换成电 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 对火箭、飞船的控制。 

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能 化、系统化、网络化,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 首要环节。传感器的本质是让仪器具有类于人的感觉, 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 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色敏元件、味敏元件 和放射线敏感元件等十大类。 

传感器是在七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近这些 年才发展比较快,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即使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也没多少人意识到传感 器的重要性,在百度都找不到这个词条,只有先知先 觉的厂商全力以赴。索尼公司生产的传感器占全球市 场的 70%,人家是闷声赚大钱,大家却认为索尼是 过气明星了。 

回到 1969 年,美国有什么传感器呢?几乎没有, 有也简陋,胜任不了火箭与飞船的飞行任务。温度计 测一下温度,压力表测一下压力,高度表测一下高度, 速度表测一下速度,如此而已。这些都算不上传感器, 只是最简单的测量仪。 

火箭和飞船在天上飞,每秒几公里,没有传感器, 没有自动控制,很多任务都无法完成。比如飞船对接, 得有传感器感知距离,然后把信息传给计算机,计算 机运算后做出决定,自动操作飞船的方向、速度和姿 态,最终完成对接。 

中国嫦娥号登月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主任设 计师说:探测器在月球降落,是一个时间较短、速度 变化很大的过程,无法依靠地面实时控制,要专门设 计传感器,对月测速、测距和地形识别,确保探测器 在着陆段自主制导、导航与控制。所用设备主要有以 下几种:自主导航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测距传 感器、微波测距传感器、微波测速传感器、光学成像 传感器、激光三维成像传感器、图像数据处理计算机、 水平机动推力器等。 

这么多先进的传感器,才能确保登陆月球成功。 1969 年的美国,没有这些传感器,整个世界都没有。 

第五,美国没有那么先进的雷达 

需不需要雷达?当然需要,指令舱在绕月轨道飞 行,正常高度 115.9-257.1 公里,阿波罗 17 号高点 314.8 公里,低点 97.4 公里,速度均是 1.7 公里/秒左 右。登月舱在月球上,肉眼是看不到指令舱的,要用 雷达探测从月平线出现的指令舱,距离是几百公里, 然后让计算机决定什么时候起飞,往哪个方向飞,用 什么速度飞,这样才能在上方某个位置会合。

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F-4C装备AN/APQ-72 雷达,对小目标探测距离 30-40 公里,对大目标探测 距离 80-96 公里,即使搬到登月舱上,仍探测不到从 头顶飞过的指令舱,那么怎么起飞和会合呢?最先进、 最适合的雷达就是 AN/APQ-72 了,还够不着,还能 怎么样呢?战斗机有强大动力为雷达提供能量,登月 舱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力,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 一,从月球起飞不是太难。 

现在的飞船有计算机、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 地面也能精确跟踪和控制,但要登月还缺少点技术。 当年,什么条件都不具备,不是美国总统下令登月就 能登月的。 

第六、阿波罗 13 号的故事太离奇 

飞船在太空发生爆炸必死无疑,在地面发生爆炸 也在劫难逃。阿波罗 13 号在飞往月球途中发生爆炸, 居然还能神奇飞回来,说明美国人是编故事的高手, 这让全世界更加敬佩和同情美国,觉得航天事业不是 一帆风顺的。 

说是服务舱的 2 号氧气罐爆炸,并摧毁 1 号氧气 罐,这意味着两个氧气罐都发生爆炸。有书上资料说, 阿波罗飞船使用的是纯氧,当然就是液态氧了。见过 医院的氧气瓶吧?像炸弹一样,厚厚的钢壳,里面是 高压液氧,压力为 117-147 个大气压,发生爆炸是什 么概念?摧毁一切! 

美国宇航局说,是地面指挥中心让三个宇航员搅 动氧气罐,以便让氧气在舱内分布均匀,没想到引起 线路起火,形成 700 万帕的高压,发生爆炸。这相当 于 70 个大气压,也会摧毁一切。既然是搅动氧气罐, 就意味着是电解水制氧,这是飞船最常见的制氧方式。 线路起火就起火呗,只会发生燃烧,不会发生爆炸, 没有那么多燃料给你烧,哪来的爆炸?除非把飞船燃 料罐烧着了,引起的爆炸就是粉身碎骨了。阿波罗登 月很多说辞自相矛盾,因为编故事有不同版本。 

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最重要的 是服务舱,飞船的主发动机在这里,用于飞行、变轨、 提速、刹车,另有 16 个火箭用来调姿。动力在这里, 电力在这里,氧气在这里,爆炸后都失去了。旁边就 是三个宇航员乘坐的指令舱,只要炸出一个小洞,舱 内立即失压失氧,宇航员立即死掉,能活着真是奇迹, 能飞回来更是奇迹。 

爆炸发生后飞船脱轨了,要把轨道修正过来,要 设计一个全新轨道让飞船飞回来,轨道是看不见摸不 着的,不是火车轨道或高速公路,这不是人工能胜任 的,飞船没有强大的计算机做不到,强大的计算机远 在未来。就算能给出新轨道,动力没有了,调姿火箭 没有了,只有登月舱的小火箭,去月球还有 6 万公里, 返回还有 38 万公里,能胜任吗? 

官方资料说,三个宇航员靠手动修正了轨道,靠 行动指令目录上的计算(估计是预案)、手表和舷窗 外景作简单导航,修正了轨道。这更是离奇了,预案 不会想到氧气罐爆炸,想到了也不知轨道发生什么偏 离,方向、轨道和速度都发生变化了。只能根据当时 情况出方案,地面指挥中心远在 32 万公里之外,情 况不明,鞭长莫及,难以测控,全靠宇航员酌情处理。 飞船速度每秒 11.2 公里,靠手表和星星来导航?别 开玩笑了。窗外一片漆黑,即使看到月球又如何?你 冲着它也不一定能飞到那里,它是绕地球公转的,有 方向,有倾角,有速度,你飞过去就扑空了。要像高 炮打飞机那样,得有一个提前量,或说要算出一个交 会点,宇航员有这个本事吗?数学家也不行对不对? 

飞船以什么倾角进入月球轨道,事关成败,事关 生死,顺行、逆行或九十度倾角,大不一样。月球摆 在宇航员面前,你能不能判断月球的自转方向?能不 能分辨月球的赤道和两极?能不能判断飞船以什么 方向、什么角度、什么速度、什么高度切入月球轨道? 这不是人力能胜任的,即使判断准确还有一套复杂的 操作程序。 

官方资料说,登月舱是借助月球引力,形成了一 条自然返回轨道。也就是通过月球引力一甩,就把登 月舱甩回地球了。太搞笑了,太阳可以给你一甩,木 星可以给你一甩,月球没有多大引力,给不了登月舱 一甩。月球对 6 万公里外登月舱的引力,可以忽略不 计,还不如地球往回拉的引力更大。登月舱应是以第 二宇宙速度飞往月球,这个惯性速度还在。但飞近月 球必须减速和调向,也就是踩刹车和打方向,才能进 入绕月轨道,这得靠服务舱的火箭来完成,登月舱的小火箭没有这个能力,因为速度太快了。飞往月球是 不断刹车减速的,月球没办法给登月舱一甩,那一甩 是加速!只有沿着自然形成的抛物线或椭圆形轨道飞 行,飞到近月点时才有一甩。 

中国的嫦娥 1、2、3 号飞船接近月球时,通过三 次刹车减速过程,分三阶段从高轨进入低轨,即在每 个轨道绕几圈再下降,最终才得以进入 200 公里高的 绕月轨道,可见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嫦娥 4 号由于 搭载了强大的可变动力发动机,才能一次刹车减速成 功,直接进入预定的绕月轨道。 

登月舱设计以每秒 1.7 公里左右的速度飞行,包 括绕月、降落和起飞,若超过每秒 2.4 公里,就从月 球逃逸了。现在登月舱向月球飞行途中,速度是每秒 11.2 公里左右,需要在距离月球 200 公里时,把速度 降到每秒 2.4 公里以下,进入绕月轨道,绕月飞半圈 后,用火箭加速超过每秒 2.4 公里,然后通过调向火 箭,把方向对准地球。这不是登月舱的小火箭有能力 做到的,登月舱也没有从月球飞回地球的导航设备和 相关软件。 

登月舱飞近月球时,速度太高就从月球旁边飞过 去了,速度太低就坠毁在月球了,速度不高不低,方 向不偏不倚,角度不太不小,才能进入绕月轨道,借 力一甩是过高要求。进入绕月轨道不是宇航员能手工 完成的,你有这个本事也得设备齐全才行啊。你驾车 在高速公路以时速 200 公里行驶,脚刹没有了,手刹 能刹得住吗?方向盘也没有了,怎么转弯呢? 

假定登月舱能刹得住,燃料也用完了,无法进入 半绕月轨道,无法加速飞回地球,无法刹车进入绕地 轨道,无法刹车减速降落地球,无法在落地瞬间点火 缓冲。这个过程有无数加速与减速,有无数调整方向 和姿态,这都靠火箭和燃料来做功。 

登月舱的任务是,从一百多公里高的绕月轨道脱 离指令舱,降落月球,再起飞进入绕月轨道与指令舱 对接,然后就抛弃了。飞回地球是服务舱和指令舱的 任务,因而登月舱带的设备和燃料不多,额外的东西 不会带的,这是航天原则,上飞船的东西越少越好, 越轻越好。 

第七、连飞行参数都造假 

阿波罗 12 号、14 号和 15 号,地球轨道倾角都 是 32.54°,近地点都是 185 公里,远地点都是 189.8 公里;月球轨道近月点都是 115.9 公里,远月点都是 257.1 公里。即使按计划这样做,也做不到一模一样, 不可能 100 米误差都没有。这是太空轨道,不是火车 轨道。打枪不可能都打在一个孔,打炮不可能都打在 一个坑,打导弹不可能都打在一个点。 

虽然是在同一地点发射,但发射季节分别是夏天、 秋天和冬天,发射时间分别是中午、下午和晚上,有 效载荷每次都不一样,最多相差 2.7 吨。怎么能做到 一样呢?太阳、月球位置不同,引力也就不同;空气 密度不同,阻力也就不同;风向风速不同,火箭飘移 也就不同。有效载荷相差太大,就算在相同方向飞了 相同时间,也不可能进入相同轨道。月球绕地运动, 在某个瞬间对发射点有不同倾角,不同距离,月球轨 道倾角不断在 18.28°~28.58°之间变化,大幅摇摆, 每一次登月都不同,你怎么能做到一模一样嘛。 

更离谱的是,阿波罗 16 号很多参数都没有了, 估计是赖得给你编故事了。最重要的阿波罗 11 号, 也是很多重要参数没有,估计当时没想到要向媒体和 科学界提供数据,有人追问才简单编了几个数据。 

飞船绕月飞行时,飞船轨道倾角非常重要,阿波 罗 11、12、13、14、15、16 号都没有这个参数,可 能有学者或记者追问,阿罗波 17 号公布了飞船轨道 倾角是 159.9°,已经是严重逆行了,这就太离谱了, 即使是航天专家也不知道错在哪里。我很深入研究过 行星和卫星的逆行问题,像月球这种自转缓慢的天体, 没有能力带动卫星飞行,沿月球赤道顺行的卫星最持 久,但飞不了多久就坠落,所以月球没有卫星,也没 有轨道,不少比月球小得多的小行星却有卫星。 

人造卫星或飞船在月球轨道飞行,是沿着不断坠 落的准环月轨道飞,每天轨道坠落 500 米,要定时用 火箭推高轨道。若让一艘飞船以 159.9°的逆行轨道飞 行,飞不了几圈就坠毁。何况,阿波罗 17 号在绕月 轨道飞了三天多。因此,航天专家编故事也不一定行, 因为力有不逮,当时人类知识还未覆盖到这里。 

返回六次,全是在傍晚或夜间降落,这增加了搜 救难度,无人是这么安排的。更离谱的是,六次都是在太平洋中心远离大陆之处,这就更增加了搜救难度, 也无人是这么安排的。除了欲盖弥彰,不会这么安排, 一般都是清晨降落在本国平坦开阔地。实际上有七次 降落,只是最后一次懒得公布数据而已。 

指令舱重量 30 吨,让这个庞然大物降落地球不 是闹着玩的,等于让一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从天而降。 即使是现在的美国、中国和俄国也做不到,我曾在一 米距离看过回收的返回舱,最多只有一吨。只是把人 收回来,为了隔热加个壳。没人把整个飞船回收的, 目前的技术做不到,因为要消耗太多燃料,没法带那 么多燃料上天,这样做也没必要。 

第八,美国登月宇航员返回后大多不正常 

美国共有 12 人登月,返回后大部分都失常了。 英国作家安德鲁·史密斯采访 9 名活着的登月宇航员 后,在其书《月亮尘土:寻找那些掉向地球的人》中, 披露了惊人的内幕:几乎所有登月宇航员回到地球后, 都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名声和登月事件造成的心理 影响。他们有的精神崩溃,有的成了酒鬼,有的沉浸 在沮丧中…… 

这很好解释,回来后逢人都会要他们讲登月的故 事,他们不能乱讲,也编不出更多,这样人就憋得很 难受了,根本就不敢见人,时间久了就失常了。美国 政府对他们有严格要求和严格控制,不准随意参加活 动,不准随便说话,这本身就很不正常,若真正是登 月英雄,美国政府没有理由限制别人的言行,反而可 以宣传美国的伟大,宇航员也非常愿意分享故事和光 荣,会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各项生活待遇也很好,人 生就会充满欢乐。 

1999 年 7 月 20 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 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登月 30 周年。美国副总统 戈尔向当年乘坐“阿波罗 11 号”在月球登陆的三名宇 航员授予“兰利金质奖章”,表彰他们为人类航天事业 作出的贡献。但首个登月的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 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和合影,也许是美国政府登月 骗局让他感到反感。表彰历史功绩很少见,应该是表 彰他们多年守口如瓶,并想坐实美国登月的“壮举”。 

第九,该有的东西没出现 

发射之前,飞船照片没有,指令舱没有,服务舱 没有,登月舱没有,只是在月球表面有一个模模糊糊 的登月舱,不像做工精细的飞船,不伦不类,像是随 意焊接三条腿和框架,再找了一些黑帆布蒙上去,有 点像是乞丐屋。飞船外形应是平整、流畅、简约、结 实的。现在波音公司展出大厅摆放一个登月舱,体量 巨大,假得离谱。

2212.png

指令舱与服务舱,在绕月轨道要与登月舱对接, 既然对接时指令舱给登月舱拍了照片,为什么登月舱 不能给指令舱与服务舱拍照片?这些照片是十分珍 贵的、重要的和必要的,无论为了科学,为了宣传, 还是为了历史。美国登月目的就是与苏联打太空战与 政治战,打赢战争的一方宣传资料越多越好。 

指令舱是要降落在地球的,在大气层烧焦的外壳 难以模仿,视频显示夜间在海上降落,并被美国海军 救了起来。但飞船外表门窗众多,造型复杂,坎坷不 平,材料一般,外表白色,没有烧焦,这样的飞船会 在大气层中烧毁,根本无法回到地球。我曾看到的返 回舱,像一口倒扣和密封的大锅,没有门窗和开口, 只在底部有一个密闭的门。飞船外表是结实的、多层 的、散热的耐火材料,像无数剃刀片嵌入飞船外壳, 但已经烧焦了,黑乎乎的,只是没有烧透而已,降落 时会产生数千度高温。因此,这样的指令舱无法返回, 能返回的是返回舱,三个宇航员挤在里面降落,但阿 波罗飞船没有返回舱。航天飞机能返回,因为外表贴 了一层隔热瓦,每次降落都有烧坏和脱落的,都需要 更换。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后,就能利用机翼飞行了, 避免了降落中后段的最高温度。 

后来每当有人追问这个指令舱时,美国宇航局总 是推托说搞丢了,这是重要文物,能搞丢的吗?应该 进入国家博物馆收藏。共有六次登月和七次以上的返 回,总不能每次都弄丢吧?这么大件东西能丢吗?这 是登月最重要的证据和文物。没有指令舱,就得有返 回舱,就像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那样,还应大很多, 因为有三个人返回。宇航员登月时穿过的服装,用过 的物品,都应有收藏,常年供人参观瞻仰,没听说过 在哪里。 

第十、视频和照片假得太离谱 

登月五十年来,有不少照片和视频流露出来,有 的是美国宇航局的公开资料,有的是其他途径流露出 来的,几乎都能发现破绽,至少多数都有破绽。不要 说鸡蛋挑骨头,是鸡蛋就不怕挑骨头,因为根本没有 骨头。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照片亮出来给别人 质疑,什么质疑都能圆满解释,绝对让人相信是真的, 因为本来就是真的。假的东西一定有破绽,因为别人 可以从无数角度和无数细节分析问题。好莱坞的布景 师和摄影师可以造假,但他们不懂航天与天文,出现 漏洞是必然的;航天专家可以指导好莱坞造假,但他 们不懂布景、摄影和摄像,出现漏洞也是必然的。即 使造假人员具有航天知识和天文知识,也未必全懂, 也会挂一漏万,因为想不了那么全面。审查视频和照 片的人,可以从某个角度、某个细节揪住马脚,你根 本想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2212.png


左下角这个宇航员右转身并靠近国旗,这个动作幅度太大,搅动了空气,国旗大幅 度扬了起来,随后正常落下。第一张图看到了惹事宇航员的右手,第二张图看到了惹事 宇航员的左手,说明他有右转身的动作。从左右手大小对比(下图露出了大食指),说明 他已经很靠近国旗了。请注意,以上两张照片都是视频截图,表明国旗飘扬是动态。 

而且,还有一个摄像师,正在拍这两个宇航员的行为。月球表面不存在第三人,登 月六次都是两个人,第三人留在绕月飞行的指令舱。当然,也可以架一个摄影机自动拍 摄,但可以看到镜头的拉近、推远和横移,这不是当时的摄影机能做到的。出现两个宇 航员的镜头非常多,而且可以感受到摄影机复杂的动作变化。


2213.png

月球车沾满了尘土,说明是在空气环境行驶。宇航员的鞋子、裤腿沾满了尘土,应该是走路 时被空气中的弥漫尘土弄脏的,在真空环境,灰尘的表现应像地球的沙子,无法飘浮在空中。航 天设备都是精工打造,这辆车看到哪里都不顺眼,没有这么粗糙笨重的,应是好莱坞道具工人焊 接出来的,随便捡些废旧材料造车,那么大的轮胎,还有挡泥板,座椅靠背俗不堪言,车上钢铁 材料太多,为什么不用铝合金? 

假如真的有必要带一辆车上月球,应是袖珍型的,单座位,长度短一半,宽度窄一半,车轮 小一半,窄一半,没必要用橡胶轮胎,挡泥板不要,所有多余东西都不要,全车用铝合金打造, 看起来精巧美观。


2212.png

(星星太大,是灯光打在幕布上模仿的,连登月舱也布满星星,灯光师太粗心大意了;月平线呈 圆弧状,月球没有这么小,站在地球上,看不到身后地平线是圆弧状的,在月球也看不到弧;月平 线很近,出现在胸部位置,站在地球平原上,地平线远在天边,在月球也差不多是这样)


(六次返回,都不可思议降落在太平洋深处,还故意选择在傍晚或 夜晚,哪里危险往哪钻,哪壶不开提哪壶,其他五次降落地点位 于上图红框下方不远处,还有一次没有公布降落地点,懒得做了)

2212.png


若是真实登月,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设备,每一 个视频,每一张照片,都是无懈可击的,能经得起鸡 蛋里面挑骨头。几乎每张登月照片,都能找到破绽,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这是无法伪装的,只 是在于看图人能否发现而已。 

这些照片都具有摄影棚特点,包括布景、灯光、 道具、银幕、技法等,把灯光聚焦在宇航员身上,这 就是电影最常见的技法。登月照片,灯光要么从左右 两边来,要么从天花上方来,没有顺光和逆光,顺光 拍得太清楚,容易露馅;逆光得做出一个太阳,也容 易穿帮。照片既有白天的,也有黑夜的,这更不可思 议了。登月肯定选择在白天,这样安全得多,月球的 白天长达 13.5 天,六次登月在月面停留时间在 21-75 小时之间,怎么都不可能进入黑夜。把摄影棚的灯一 关,或关掉大部分,白天就变成黑夜了。 

从视频看到,宇航员有一些跳跃动作,用来表明 月球引力小于地球。大多是从高处往低处跳,还有可 能人为放慢镜头,这样就有点飘的感觉了。甚至有宇 航员故意摔倒、翻身、蹦起,有点驴打滚的味道。这 些动作是要避免的,若石头把宇航服撞开一个口子, 或激烈动作把宇航服撕开了口子,人就没命了,月球 是真空,人的血管会破裂或爆炸。 

有个视频,是从绕月轨道的指令舱拍的,看到登 月舱从远方低处飞来会合,从无到有,从远到近,从 小到大,追了上来,飞行轨迹是一路爬升,画了一道 上升弧,然后就调整姿态与指令舱对接了,这不是登 月舱能做到的。这个视频疑点太多:①飞行轨迹就不 对路,应是先进入指令舱飞行的轨道,同轨同步跟随 飞行,然后才慢慢靠近。②登月舱两三分钟就飞到面 前了,来得太快。③登月舱动作机械快捷,笨拙可爱, 几秒钟就调整好姿态,准备对接了,就像动画电影一 样。④关键时刻视频终结了,没有对接视频,最该拍 的环节没拍,因为对接动作无法模仿。我总觉得像一 台老式照相机,不像登陆月球的登陆舱。 

拍摄到的指令舱窗户太大,太不规则,太粗糙, 有点类似汽车窗户,还不如汽车窗户规则、精美、好 看。从窗户看出去,开始还看到月面退行,登月舱飞 近后准备对接,月面退行就慢得几乎察觉不出来了, 此时镜头几乎垂直对着月球,应该退行更快,开始镜 头是对着后方远处的,都退行得比较快。 

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人的本能就是好奇、观 察、探索,阿波罗宇航员没有这种兴趣,只是热衷于 摆款照相,展示各种姿势和运动,标记某某曾经到此 一游。虽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但宇航员下地后无需适应,就像在地球正常走路一样,走路、跳 跃、开车都像在地球。 

宇航员拍到的月球表面,充满松软尘土,就像刚 刚撒上去的,月球表面某处,可能有几百万年、几千 万年、几亿年以上历史,不应有那么多松软尘土,月 面应是密实的,除非附近不久前有巨大陨石落下,溅 起大量尘土落下来,才会有大量松软尘土,不会有那 么巧,若有大陨石击中月球,会有巨大火光和爆炸, 人类会知道的,每一秒都有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对着 月球观察,24 小时不间断,对人类而言,每一秒都 是黑夜,都能看到月球。 

中国嫦娥号拍摄的月面,显得比较密实,一看就 觉得是真实的。若宇航员踩到月面,只会形成一个浅 浅的脚印,因为浮尘少,重量轻,不会形成那个厚厚 的,立体感强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脚印,也要有点 潮湿才能凝结成那样的脚印。地球这么大,能踩出明 显脚印的地方也不多,全球 70 亿人,每个人都可以 回忆一下,在哪里看到过如此清晰、完整、深陷和轮 廓分明的脚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好莱 坞布景师才有这种高超技术。脚印意味着人类踏上月 球,意义重大,所以美国制造了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 月球脚印。将来人类登月时,会让你看到一个截然不 同的月球。 

全球有那么多人怀疑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但从 技术上提出质疑的比较少,技术反驳理由更可靠。就 好比你听到牛顿时代英国人登月,你会一笑置之,因 为时代技术没达到。现在听到美国人在六十年代登月, 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讥笑,因为飞船和宇航员已经上天, 至于他们能飞多远,知道的人不太多。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笃信了五十年。我是读小 学时看《参考消息》知道的,当时感到很震撼,算是 知道得很早的了,在中国不会有第二种媒体报道的了, 那时中国还没有电视。后来听到种种质疑,我想几十 万人参与的项目,不可能是假,岂知项目是真,登月 是假。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至今依然深信美国人 曾经登月,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这么说,理由两个: ①中国的常娥 2 号飞船,曾从美国登月点上方飞过, 探测到美国登月时留下的痕迹。②中国科学家曾化验 美国 1978 年赠送的月球岩石,确认是阿波罗 17 号从 月球带回来的。 

其实,证据是可以补的,后来美国有能力发射探 测器飞到月球上方扔下一些东西,也可以让探测器在 月球降落,甚至可以把登月舱下降段发送到月球,探 测器去与人去大不一样,简单很多,尤其七十年代有 了微型计算机后,这就更容易了。 

也不排除美国飞船曾在月球坠毁,登月之前曾派 飞船飞近月球探路,据说进入了绕月轨道,万一坠毁, 也算留下证据了。不过,日本 2007 年发射“月亮女神” 探测器飞往月球,在绕月轨道察看阿波罗 15 号和 17 号两个登月点,没发现登陆痕迹。 

地球岩石与月球岩石没有根本区别,很难判断一 定来自月球,判断是阿波罗 17 号带回来的,更是匪 夷所思,是不是曾从别处获得过 17 号带回的样品呢? 1969 年 10 月,三名“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前往荷兰 访问。访问期间,美国大使把一块据称是首次登月时 采集的“月球岩石”作为私人礼物,赠送给荷兰前总理 威伦·德瑞斯。德瑞斯 1988 年去世后,这块“月球岩 石”被其家人捐赠给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甚 至给它投了一份高达 30 万英镑的天价保险。后来专 家鉴定后发现,这是一块木头化石。 

参与阿波罗计划的比尔·凯恩教授,写了一本书 《我们从未登上月球》; 还有个叫查尔斯·霍金斯的 人, 2004 年出版了一本书《美国如何伪造登月》;获 准进入俄罗斯避难的斯诺登,在微博上说“我相信是 俄罗斯首先探索月球”,英国媒体透露,斯诺登手中 应该掌握美国登月造假的机密文件。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回忆录《我的生活》,暗示阿 波罗登月是骗局。他说,当总统前有个老人问他是否 相信阿波罗登月,他回答说相信,因为他看了电视, 老人说那是假的。后来克林顿当上总统,在白宫工作 和生活了八年,才觉得那个老人有先见之明。作为总 统,他当然知道真假,若不是那个老人先知先觉,也 没必要写进回忆录。他不能直说,又不想沉默,只能 用暗示的方式来表达。 

五十年来,多达三四亿人质疑美国登月的真实性,美国宇航局从来不回答,你让他们怎么回答?不回答 就是最好回答,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表示默认造假。 假如有很多人问你某件事是否造假,你的回答就四种: 承认、否认、默认、暗示造假,其中默认是无言回答。 

由于美国登月造假开了先河,后续也有不少重大 科学项目造假,如引力波的发现和黑洞照片的拍摄, 都属科学造假行为,我都有专门的论文提出质疑和加 以否定。 

当然,美国登月的科学故事,曾经激动、激励和 鼓舞了整个人类,为人类增添了更多的自信与憧憬, 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这个虚构的 科技故事,让人类获得了很多精神享受,更积极地探 索宇宙和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也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总体上是九弊一利。

2019 年 8 月 9 日    





2019.01期(该期免费阅读)


2019.01期(该期免费阅读)


打赏本刊或作者